莫让调查研究陷入形式主义怪圈
(2023-04-19 12:05:01)
标签:
调研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莫让调查研究陷入形式主义怪圈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发布文件,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特别强调要严明工作纪律,包括不增加基层负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等。对违反作风建设要求和廉洁自律规定的,要依规依纪严肃问责。
可是,时间刚过去不到一个月,央媒便发文披露,记者在基层调研采访发现,调研出现了“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求质”等异化苗头,以致于出现“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成为逐级要材料”怪象。
另据媒体报道,类似的调研不深不实,甚至把基层当秀场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开始冒头。比如说,“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脚下生风,来去匆匆”“拍照留痕,浅入浅出”,等等。有的领导干部嘴上说自己是人民公仆,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名曰“深入基层”,实际上不过是象征性地握手、台词式的问候,就连着装都要显示与众不同。这样的调研,意义何在?
当然了,也有好的典型。比如说,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也下基层调研了,同印象中的领导干部西装革履、前呼后拥的场面不同,他是身着牛仔裤、脚蹬运动鞋下的基层,打扮上完全看不出是一位领导干部,俨然一位邻家大哥,调研工作也是悄悄地展开,根本就不讲什么排场。试想,如果我们的调研工作都能这么接地气,还怕看不到实情、听到真实声音吗?中央为什么今年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不是因为往年就不做调查研究,而是上面看到了我们很多干部脚不沾地,脱离群众,把基层当作“秀场”,将调研搞成了“表演”,根本不考虑群众的感受、不顾及百姓的诉求,已经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
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似乎用不着多说。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现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极其重视调研工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作为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他亲自做过或组织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所写的《寻乌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十大关系》等光辉文献,堪称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
习近平同志曾告诫,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惯于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的他,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在调研中总是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在学习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焦裕禄之所以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源于他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彻底摸清兰考1080平方公里的自然情况,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奔波跋涉,拿到了第一手资料,为治沙、防涝、改良盐碱地奠定了基础。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还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到大量的真情实况,也发现了不少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他立即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做了处理,并在全县发出通报,公开进行严厉批评。今天,我们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善于在调研中摸清情况、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拿出对策。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调查研究的基础和底线。如果看到的全是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都是“标准答案”,调研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在中央着重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今天,奉劝那些“前呼后拥”式调研、“居高临下”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以及报喜不报忧的“盆景式”调研、回避落实的“脱节式”调研,应当统统休矣!要多措并举,通过改进监督、考评的方式方法等,确保调研工作不走样、不变味,真正成为联系群众、问计于民的直通车。(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