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两会中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2023-01-20 14:21:55)
标签:
杂谈两会北京民生期待 |
分类: 时事评论 |
从北京两会中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这两天,京城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换上“新装”。就在我们即将迈入癸卯兔年之时,北京两会也落下帷幕,大家对新的一年分明有了更美的愿景、更多的期待。
毫无疑问,每年的北京两会都是打捞鲜活民意、谋求政有所为的大平台。今年更是如此,面对城市更新、非机动车管理、接诉即办、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发展林下经济、优化教育供给和医疗资源布局等广大市民非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相互激发,找到很多的解决办法,令人信心十足,充满期待。
从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今年全市主要任务基本是用数据来说话。比如说,促进100家以上一般制造企业疏解提质,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套,等等。这一串数据,就像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的一只只推手,闪耀着“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光芒,真是“提神”又“提气”。
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市人大代表提出843件建议,超过七成被采纳吸收,较好地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今年北京两会上会的议案建议,问题导向更加鲜明,内容广泛聚焦城市治理的大事小情、广大市民的急难愁盼。代表委员们在寻求共识中履职尽责,在汇聚众智后建言献策,找到了一个个“最大的公约数”。其最大看点是,今年政府更加致力于均衡发展,将GDP增长、CPL涨幅目标分别确定为4.5%以上、3%左右,旨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此达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地惠及民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五年,曾经雾霾围城的北京,之所以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让“北京蓝”成为常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皆为全市上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
新一轮“蓝天保卫战”怎么打?如何在治理空间收窄、处于负重爬坡的不利局面下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2023年北京市政府的任务清单中,将“深化‘一微克’行动,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动态清除黑臭水体、劣五类水体”等事项列入其中,无疑具有很强的靶向性。愿北京通过更多的“人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