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物共生,彰显“首善之区”风范

(2022-10-29 16:20:42)
标签:

生物

多样

生态

文明

北京

分类: 时事评论

万物共生彰显“首善之区”风范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这话可不是随便讲的,是有充分依据。

2021年10月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显示,在北京这片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596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种数已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巴西利亚。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上跃居世界前列

北京物种如此丰富,固然有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北京有山有水有森林有平原,四季分明,非常适合鸟类和野生猫科动物栖息、繁衍,又处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这条“鸟类高速公路”上,随着季节转换,南来北往的候鸟很多。可是,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先天条件只是一方面,生态环境改善无疑更为重要。试想,这么多年以来,北京何曾出现过现在这般“虫鸣鸟啼、鸢飞鱼跃”的共生景象?

古人云“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要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以汉石桥湿地为例,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座废弃水库,周边环污染侵蚀,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不利于动植物生长。自从20年前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后,通过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堤植、连通水系,芦苇复壮、鸟岛建设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如今这里早已呈现蝉鸣蛙叫、水鸟翔集的怡人景象,被称为京郊“小白洋淀”。

汉石桥湿地只是全市众多自然保护地之一。据悉,自1985年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北京先后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使全市90%以上的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面积达6.21万公顷,处处都是水源涵养鸟兽栖息的好地方。比如说,有着“鸟中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对觅食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最起码水得清澈,食物也得丰富,过去在北京基本见不着。随着如今,黑鹳的分布范围已从房山区扩展到全市所有生态涵养区。

在京城东北部温榆河公园,中华秋沙鸭也惊艳亮相,它同样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不足5000只,对栖息地极为挑剔。在北京还首次出现大足鼠耳蝠、小菊头蝠、香鼬等兽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频频带给人惊喜。

位于海淀区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堪称生物多样性的样板间,这里草木葱茏、蛙声阵阵、雁鸭成群、鸟儿欢唱。目前在公园观测到的野生鸟类达262种,包括白尾海雕、黑颧、黑颈鹤、白枕鹤、东方白颧等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短趾雕、震旦鸦雀等4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还有大量的昆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可以说,森林和湿地,是北京送给野生动植物最好的“礼物”。

多年来,北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笃行不怠,成效卓著。其中,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中,营造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6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在如今的北京,市民可以经常看到刺猬、黄鼠狼等野生动物,珠颈斑鸠、戴胜等鸟类也十分常见随着食物链底层的野生动物数量增多,红隼、雕鸮、雀鹰等珍稀猛禽也在北京频频出现

同时,北京还以“利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为原则,建设了很多“城市森林”和小微湿地,并通过高质量绿化打通生态孤岛,让越来越多的珍稀花草、小动物“安家”京城。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奋进方向。让“万物共生”擦亮北京底色,成为这个“和谐宜居之都”永远的“标配”。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