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古都新韵
(2022-08-26 11:55:27)
标签:
中轴线申遗古都风韵壮美杂谈 |
分类: 文化杂谈 |
中轴线上的古都新韵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对于北京来说,最能见证城市变迁的,莫过于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了。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历经700年的风雨,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更是北京城的灵魂线、生命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北京中轴线如此描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因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近年来,北京市致力于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进入快车道,通过对社稷坛、太庙、天坛公园、皇史宬等33处中轴线重要遗产点的文物腾退修缮和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老城壮美空间秩序,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2004年重新修建的永定门城楼,巍峨屹立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这里是明清时期进出京城的通衢要道,堪称北京的“南大门”。
从永定门御道一路向北,穿行于前门大街,雄伟壮观的正阳门便映入眼帘。正阳门俗称前门楼子,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当年皇帝出紫禁城,前往天坛、先农坛的必经御道。如今的正阳门依然保留着城楼、箭楼两部分,与中轴线上最为核心的景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浑然一体。
历经风吹雨打的正阳门箭楼,在修缮过程中,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坚持采用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让我们看到数百年前的样子,也是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留历史档案。而与箭楼一街之隔的正阳门城楼,经常会有活态文化遗产——“北京雨燕”翔集于此,那此起彼伏的悦耳鸣叫,争逐竞飞的精彩画面,堪称一道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别致景观。
正阳门外,曾经有一座跨越护城河的三孔石拱桥“正阳桥”,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前三门护城河改暗河工程实施,此桥不复存在,只能称之“遗址”了。令人惊喜的是,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埋藏于桥下的明代石雕镇水兽重见天日。作为中国古代镇水文化绵延不断的产物,这个体形巨大、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神兽”被原地保留,为中轴线申遗增添新的亮点。
至于正阳门外的前门大街,早已升级为商业步行街,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夜市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集老字号美食、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古都文化、京商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喧嚣多年的前门旅游集散中心,也如期完成外迁腾退,路面和人行道恢复正常功能,重新亮出了“月亮湾”地区的完整大气,也让古都风貌进一步彰显。
在前门三里河畔,还有一条沉寂多年的背街小巷,经过整体改造和整治提升,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景。在前门一带,还形成了一个以“会馆有戏”为特色的演艺生态圈,你若想观赏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京剧《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这里都会一一予以满足。
位于城中轴线最北端的北京钟鼓楼,曾是明、清两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暮鼓晨钟”象征着国泰民安。如今,置身于鼓楼一层的数字化展厅,可以沉浸式地聆听“时间的故事”,让时光的隧道穿越心灵空间。
纵观整条中轴线上的景观和格局,气象万千,意蕴悠长,起伏呼应,和谐统一,宛如一条东方巨龙呈现在世界面前。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时,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又将进一步得到夯实和明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作为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的实施者、参与者,能够让壮美中轴线得以新生,让古都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生活更加安居乐业,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