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骑行“回潮”,都市生活的理性回归

(2022-06-22 12:27: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骑行“回潮”,都市生活的理性回归

    6月20日,北京日报刊发报道《北京,自行车正回归城市》,令人感慨良多。报道中列出这样一串数字: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到9.5亿人次,市民慢行交通出行意愿持续提升。

    这事说来蛮有意思,虽说这些年我们国家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乘飞机、坐高铁或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成为家常便饭,但在城市交通出行方面却越来越崇尚“慢行”,能不开车就不开车,骑行的人越来越多,成为新的时尚。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自行车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重要工具。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家庭的几大件之一,自行车曾是国人出行必备;上世纪末以来,自行车渐渐被冷落,电动车、汽车成为新宠。可是,近些年在小汽车成为家庭必备、且档次越来越高之时,自行车却悄然“回潮”了,骑行变得时尚起来。不仅在公路之上、山野之中常常闪现骑手们矫健的身影,而且在城市街头加入骑行队伍的市民越来越多。

    骑行“回潮”意味着什么?是消费降级,还是社会退化?显然都不是。

    一方面,随着城市慢行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观念进一步被塑造。

    “堵”是城市的通病,对于机动车保有量达600多万辆的北京更是如此。前些年,作为北京市民,最切身的感受是,京城的自行车道已然被持续暴涨的机动车挤压成狭长的缝隙,骑行者嗟叹“行路难”。

    近年来,北京市致力打造景美路畅的骑行环境,通过“三网融合”、林荫计划等规划,机动车道普遍“瘦身”,骑行路线全面优化。全市自行车道、步道不仅变得通畅了,而且渐渐融入自然景观。

    过去,在很多路口交通流线的设置上往往机动车优先,骑行者需下车在人行道上推行,等待两次信号灯才能完全通过,费时费力;现如今,很多路段都明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流线的通行权限,并设置了自行车路口一次左转,使之提速。从为小汽车服务,到为自行车让路,慢行交通出行方式的回归,正在推动城市形态的改变。

    为了让市民在树荫下骑车,一些汽车停车位也从树下挪走了,并通过建设口袋公园为骑行者营造休憩空间。

    2019年,北京还建成了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全长6.5公里,连接回龙观和上地软件园,相比于私家车和公交车,分别节省通行时间32%和50%,解决了一大批通勤市民的出行难题。

    另一方面,当乘车出行饱受拥堵困扰时,骑行则打开另一扇“窗”,不仅令人畅快,而且非常省钱。

    人们之所以选择骑行,自然是因为诸多好处。从运动健身角度看,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从家庭支出方面考量,选择骑行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近几年,家庭购买轿车大都选择个头大的、空间感好的,排量和油耗也就跟着上来了。可是,油价却在噌噌往上涨,使得自驾出行的成本大大增加。有位朋友算了一笔帐,自打一年前换了新车后,油耗近乎老车的一倍,飙升的油价都快翻番了;也就是说,现在养一辆车相当于原来的四辆,由此导致家庭财务吃紧,陷入“买得起、开不起”的窘境。而骑行就不同了,自行车的成本之低自不必说,即便骑辆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相比于驾驶汽车,省老鼻子钱了,且非常健康环保。

    北京新版城市总规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发展愿景。目标是建设连续安全、便捷可达、舒适健康、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今年,北京将持续提升慢行系统服务品质,推进滨水道、园林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联通融合,打造多样化的骑行空间,为市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和满足感。到2035年,慢行系统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对此,我们欢欣鼓舞,充满期待!(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