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唱片”留住“双奥”记忆
3月13日晚,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鸟巢”举行,伴随着优美的《雪花》旋律,“微火”之炬缓缓熄灭,绚烂焰火在夜空绽放,令人依依难舍。至此,北京2022年的冬奥会+冬残奥会落下大幕。
应该说,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与前面的三场开幕式、闭幕式一样,充满诗意、富有创意。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到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别;从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轮椅冰壶倒计时的“用体育展现体育”,到“同心圆”幻化成“留声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视觉效果堪称奥运史上一大奇观。
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定音鼓”和“留声机”以独特的文化意象绝妙呈现。主火炬熄灭前,象征13届冬残奥会的13套定音鼓呈圆形向心排列,极富感染力的鼓声就像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脉搏。而在定音鼓构成的巨大表盘上,“时间”的脚步坚定向前,奔流不息,一帧帧摘金夺银、奋勇拼搏的“高光时刻”一一闪过,被刻录在巨大的“唱片”里。此刻,一位盲人小女孩的琴声响起,雪花台上的主火炬缓缓熄灭,残健艺术家们将“唱针”推离场地,“留声机”浮现雪花绽放的倒影,并最终定格在“北京2022”的字样。
本届冬残奥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感动:
——感动来自残奥运动员对顽强拼搏的生动诠释。无论是失去双臂的中国运动员孙鸿胜将顽强意志化为“隐形的翅膀”,在残奥高山滑雪的赛道上尽情“飞翔”,还是坐在轮椅上的冰壶运动员王海涛在一次次投掷冰壶的过程中找到人生“大本营”,助力中国队卫冕成功。抑或是残奥冬季两项和滑雪运动员刘子旭在训练中无数次跌倒、爬起,本届冬残奥会上获得中国代表团首金,并收获3枚银牌。他们身残志坚,愈挫愈勇,不断刷新人生高度,最终跃上奥运之巅。
——感动来自残奥运动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比如,中国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刘思彤,在她4岁时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右腿,但她坚信“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从而不断挑战自己,本届冬残奥会上她一人摘得一银三铜。作为中国残奥冰球队唯一的女将,于静的励志人生同样证明“没什么不可能”,38岁的她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再次创造了历史,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角逐冬残会冰球赛场的女运动员,还和队友一起收获一枚宝贵铜牌。还有巴西运动员罗沙,因为一场事故再也无法行走,但她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虽然在北京冬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她最终位居第10名,但作为前12名选手中仅有的一位来自南半球的运动员,她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感动来自赛场内外的温暖情谊跨越种族,绘就最大“同心圆”。从运动员们互帮互助、拥抱欢呼,到领滑员与运动员同台领奖、导盲犬获得纪念奖牌,一个个激情瞬间、一个个温情画面与一个个奋发身姿一样,体现了“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让残疾人运动真正成为“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
——感动来自志愿者们至善至美的服务、有爱无障的环境。“北京服务”堪称这场冰雪盛会的金名片,给世界各国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动,激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勇敢追梦、创造人生精彩,也将让越来越多的健全人从中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
毫无疑问,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邻国战火纷纷等多重阴霾笼罩下,北京冬奥会不仅如期如约顺利举办,而且兑现“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的庄严承诺,奏响“一起向未来”的华彩乐章。
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见证奥运健儿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诠释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