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少刷手机”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必修课

(2021-02-08 12:06:1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世相评说

“少刷手机”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必修课

   2017年春节,有感于当时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时,成天沉浸于网络世界,无暇陪家人聊天,令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很生气的现象,写了一篇《团圆时光多么宝贵,莫让手机伤了亲情》的博文,引起网民共鸣,点赞、评论者众。

    一晃4年过去了,如今的“低头旅”可有所收敛?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只能用“愈演愈烈”来形容。

    今天的中国,网民数量又有大幅增长,仅手机网民就接近10亿人,其中青少年占比约两成,更因为智能手机几乎一统天下,网络内容也更加丰富,什么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等,五花八门,越来越娱乐化,令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真不知道今年春节回到长辈身边的年轻人会是个什么样子。在此不妨先忠告一下:新春佳节本是阖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可别再因为手机作祟,让本该“难忘今宵”出现不和谐音符,让至亲至爱的人之间产生矛盾和隔膜。

    其实,相比于在外地工作和上大学的年轻人之“手机依赖症”,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更大。因为小小手机里充满了娱乐化、碎片化、情感化的多媒体信息,比课本里的公式定理更有吸引力,刷手机显然比刷题过瘾得多。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每天有三四个小时都在用手机,也就是说除了上课、做作业、吃饭、睡觉之外,其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手机上,哪还有时间和心思做别的事情?更有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以至于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健康状况、情感沟通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有的小小年纪就高度近视了,甚至患上颈椎病,令很多家长忧心忡忡,他们做梦都想着有什么“法力”能管控和矫正孩子的“手机综合症”。

    “法力”难寻,但法令来了!2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消息一出,众多中小学家长和教师纷纷叫好。

    据悉,禁止手机入课堂,国外已有立法先例。2018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新的法令: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即使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英国教育标准局早在2012年就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在我国,此前不少学校就如何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颇为棘手,家长也对如何参与学校数字化教育而感到为难。这下好了,国家层面做出了统一规定,让学校、家长和孩子都能“有章可循”,彼此之间少了些“讨价还价”的余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新规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对学校老师也有很强约束力,其中有一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对于家长呢,有何新的要求?虽说新规无法涉及过多,但“少刷手机”显然也应列入家庭教育的必修课。有关专家明确建议,家长也要做出榜样,主动用阅读、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让子女对手机管理规定心服口服。

    是呵,家庭也是一所学校,父母乃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子女教育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为人父母者迷恋手机,从早到晚不停地刷屏,怎么能指望孩子高度自律,面对“掌中世界”而不动心呢?由此可见,置身信息时代,能不能理智地放下手机,不仅对孩子是个考验,对父母的自我管理也是一种倒逼。如何管控欲望,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笃定,习得“生存智慧”,对任何人都一样。要想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病态依赖,父母首先要“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