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城”醒来,“回天”有力
话说“回天地区”,过去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即便像我这样的与之“鸡犬相闻”的“近邻”(笔者居住在海淀区清河地区),也一直对其不太感冒,总觉得那里乏善可陈,故而表现出一种“嫌弃”。
“回天地区”是回龙观、天通苑两个社区的简称,因这里居住人口多达80万,故而成为北京乃至亚洲的最大社区。又因这里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便背上了“睡城”“堵城”之名。
不过,声名狼藉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回天地区”好着哩,且会越来越有魅力。
“回天地区”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一种“回天之力”。
2018年8月16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计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是探索大型居住区社会治理经验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北京实践。其中确提出,到2020年,有效满足地区新增入园入学需求,基本补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品质明显提升;“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架构和多层次效能体系基本形成,交通严重拥堵现象得到缓解,等等。
自此,“回天地区”开始有大动作了,节奏是那样的明快,且环环相扣。依托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结合“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针对“三年行动计划”中列出的具体任务和项目,昌平区成立综合整治专项小组,协调环保、城管、交通、教委等17个部门,从制约本地区的瓶颈入手,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出政策、统资源、结对子、点对点帮扶,让一件件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好事稳稳地落地,并建立长效机制。其中包括:成立昌平交通支队回龙观大队,重点承担回龙观、天通苑及周边毗邻区域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加强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双报到”活动,探索“五方共建”机制,促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资源共享;创建“霍营管家”模式,充分发挥小巷管家、楼门长作用,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回天有我”志愿活动,涌现百余个志愿服务团队,等等。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其中,市民盼望已久的林萃路北延线开通,实现全线通车,对周边路网分流明显,疏堵效果显现。距离林萃路不远处,还有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已经开通一年了。目前,总骑行量达140多万辆次,每个工作日早晚高峰有约1500人通勤打卡,成为了回龙观居民出行的新时尚。不仅如此,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也于7月底完工通车,“回天”居民可通过自行车专用路直达中关村软件园,并在骑行中享受“左转优先”等多项路权。
要说让“回天”居民感到高兴的事可不止一件两件。比如说,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建成并开学了,同多个名校“手拉手”交流合作也开始了,“回天地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这里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还能够上好学校。与此同时,这里的幼儿园和社区办园点也大幅扩展,多途径解决了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霍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开业了,“回天地区”的医疗水平将得到显著改善。还有,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区、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也正式开园了,居民休闲健身有了理想的好去处。据悉,今年年底前,还将有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以及霍营公园、贺新公园等37个民生项目投用。
“回天地区”的喜人变化,得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各镇街围绕“回天有我”这一主题,以党建引领带动各方参与,不断改变大型社区面貌。其中,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日益精细化,老楼加装了电梯,物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垃圾分类、健康社区等工作也大见成效。
“回天地区”昂首崛起的过程,其实就是绣花般城市治理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身心融入、共治共享的过程。正如《回天有我》歌中所唱:“回天有我,为美好明天助力;回天有我,将爱与幸福传递;回天有我,让梦想搭乘快车……“(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