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口扶贫开枝散叶果实累累
北京平谷盛产大桃,这里桃子以个头大、色泽鲜艳、甜度高、汁水丰富而驰名中外,被誉为“平谷仙桃”,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在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片的北京平谷大桃缀满枝头,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北京平谷大桃怎么种到高原上了?这要从北京援藏说起。
原来,这里为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地处拉萨通往日喀则的高山峡谷之中,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少,传统的耕种模式无法让当地群众脱贫。于是乎,来自北京平谷的援藏干部赵金龙想到了引种大桃,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邀请北京平谷果品办技术人员前来考察,制定出苗木引进及技术人员“组团式”技术支持的相关方案,并将方案融入了北京市“十三五”计划外援藏资金使用项目中。2017年清明节前后,从北京平谷引入的精品大桃8个品种共计1万株“落户”雪域高原。在赵金祥及其相关技术专家的煞费苦心下,第二年秋季,这片桃林就成功挂果了。转眼间四年过去了,这片桃树已到了收获期,成为当地一大景点,可为旅客提供采摘。如不出意外,种植大桃的收益要比种植青稞等农作物高出十倍以上。
大桃采摘园只是尼木县沟域经济发展的一景。在北京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如今的尼木县已基本建成以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蔬菜、藏香产业园为主体,集民俗旅游、二产加工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北京对西藏的对口援助由来已久,且是全方位的。从1995年至今,九批共计940余名北京援藏干部来到雪域高原,克服了心慌、头痛、呕吐、失眠、脱发等高原反应,以及语言不通等障碍,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从输血到造血,从高原上创办“宏志班”,到北京医疗“天使团”在拉萨创建三甲医院;从帮助当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到引入北斗技术提升当地燃气运营安全,在苍茫天地间树起一座丰碑。
岂止是对西藏的援助,在青海、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广大地区,来自北京的对口支援,同样持久给力、有口皆碑。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草原,为使当地牧民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北京市通州区党政领导深入牧区,了解当地需求,精准对接扶贫项目,通过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北京优质企业与受援地区开展产业合作等方式,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打通其农副产品销售“快车道”,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摇钱树”。
在黄土高原的深度贫困县东乡县,来自北京的知名企业、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合力帮扶当地推进三大产业项目落地,让藏在大山深处的东乡羊、东乡马铃薯、东乡刺绣等风情物产,走出高原,销往千家万户。当地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十年前的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北京市第一时间参与玉树灾后重建,并随即确立对口支援玉树建设。十年同舟共济,北京先后派出四批共计176名援青干部人才投身于玉树的各项事业,在医疗、教育、产业扶贫等多个领域发力,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6.6亿元,用首善标准抓好项目,以抗灾重建传递大爱,让北京智慧在玉树开花结果。其中,先后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19个,包括组建特色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布局了牦牛、黑青稞、藏羊三大产业全产业链,助力玉树州一市五县顺利完成摘帽任务,近2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针对玉树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实际,北京援青干部积极沟通、协调,与玉树共同探索“异地办班”模式,每年送出1000名学生享受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近五年间,北京累计补助约1.58亿元用于“异地办班”费用,培养学生近4000人,占玉树高中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95%以上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补齐了民生短板。(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