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句唱词,描绘的是七仙女与董永生活在绿水青山、田园牧歌之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动人情景。
“绿水青山带笑颜”也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该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许唅、杜笑语等都市优秀青年在“两山理论”的感召下,积极返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励志故事。
今天,我以“绿水青山带笑颜”为题,想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变化发点感慨。
上个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的蓝天白云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有人赞曰“水晶蓝”,意思是说北京的天空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也有人称之为“两会蓝”。其实,“每逢盛会,天公作美”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从“奥运蓝”“国庆蓝”到“APEC蓝”“阅兵蓝”,从“丝路祥云”到“两会霞光”,北京的天空总是那么应景。当然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也少不了蓝天白云作伴或坐看云卷云舒。相比于前些年的十面“霾”伏形成鲜明对照。
“雾霾”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天气新闻中大约是在十几年前,后来北京经常出现雾霾,最多时一个月中有半个多月是雾霾天,人们呼吸都困难,有种窒息的感觉。再后来,蓝天保卫战打响了,北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治理,对构成雾霾主要“原材料”之一PM2.5“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越来越多。去年,北京重污染天数只有4天,澄澈的蓝天频频光顾,令人神清气爽。
再说北京的绿化,可以用“城市森林”和“森林中的城市”来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还处于风沙肆虐之中,森林覆盖率仅1.3%,后来虽经抢救式播绿,森林覆盖率大幅上升,但较之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扩张规模,仍显得“缺树少草”。这些年,随着“两山”理论在北京的落地生根,一个绿意盎然的北京呈现在世界面前。仅近两年,北京就完成造林绿化约50万亩,形成千亩以上绿色板块40个、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6处。在城区,“留白增绿”持续推进,全市新增24处城市休闲公园,13处城市森林,60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在平原上,绿廊成网,森林成片。其中,大兴新机场周边喜添1.2万亩森林绿地,“穿过森林去机场”的美好愿望已经成真。世园会主场周边增加1.17万亩绿色海洋,冬奥会沿线的京礼、京藏、京新高速绿色通道已形成总长度达76公里的绿色景观带。在浅山区,实施造林绿化9.1万亩,与平原地区百万亩生态林融于一体。今年,北京的大尺度绿化美化仍在进行,预计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其中,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让人们欣赏到自然界的多种美景;京郊铁路怀密线沿线景观将实现应绿尽绿,成为另一条“通往春天的列车”。
打造生态优美、绿色宜居的大国之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曾几何时,纵横交错的北京水系,有的成为“臭河”,有的干涸沙化。这些年,通过水资源保护、水系生态修复、南水北调、引黄入京等重大工程建设,北京的一流流河流重现河清岸绿、碧波荡漾的怡人美景。
北京通惠河曾经又脏又臭,两岸居民都躲着走。2015年,这条河流完成一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拓宽了,岸边绿化了,排污口截污了,臭味也消失了。随着二期工程有序推进,一条水绿相融的生态带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重现“长桥映月”等大运河古韵。站在通州大光楼上向东眺望,但见通惠河与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湖减河“五河交汇”,汇聚成一片碧波荡漾的浩渺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夏天,断流达25年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水流奔腾,实现全线通水,人们追逐着水头,举着手机,拍下这历史性时刻。永定河是海河水系最大的一条河,也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气候变化、城市扩张,永定河断流干涸,大部分河段出现严重的污染、沙化。为了让永定河焕发生机,近些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持续稳步推进,从管水、净水到补水,京津冀晋四地协同作战,打破了九龙治水、各管一段格局,并石破天惊地做出跨流域引黄河水入京的决定;历经数年奋战,全长747公里的永定河即将实现从山西桑干河到天津入海的全线水面连通。如今,在永定河的各个河段,消失已久的“月亮湾”“卢沟晓月”“京西百里画廊”等青山秀水画卷重新铺展,提升着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此番景象,恰似那句唱词——“绿水青山带笑颜”啊!(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