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御苑秋花湿,风到红门野草香。玉辇遥临平甸阔,羽旗近榜远林扬。”这是300多年前清康熙皇帝赋诗盛赞的“南囿秋风”之美景。
“南囿秋风”,通俗地讲就北京南苑地区秋天的景致,为明清时期“燕京十景”之一。而南苑,又名南海子,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如果能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几百年前,我们便能欣赏到这样的自然景观:一碧万顷的草场上,泉源、湖泊星罗棋布,一条条河流逶迄穿过。丰美的水草旁,百鸟翔集,奔跑着虎、熊、鹿、黄羊等野生动物,还有海冬青、天鹅等飞禽在翩翩起舞,以及珍奇的麋鹿在此繁衍生息。就像古书中所记载:“其水四时不竭,汪洋若海”“蒲苇戟戟水漠漠,凫雁光辉鱼蟹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北京南苑地区成为“天选之地”。从辽王朝始,至金代、元代,再到明清两个朝代,历代帝王都在这里巡幸游猎、训练兵马等,并建造苑囿行宫,好不热闹。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一次伴随游幸南海子时,有感而发,作诗《南囿秋风》:“别苑临城辇路开,天风昨夜起宫槐。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由此,“南囿秋风”的美名被广为传颂。只可惜,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因官场腐败、国力衰弱,皇家苑囿日趋萧条、风光不再,战争、干旱、城市建设等因素使这里的生态肌理遭受重创,变得支离破碎。及至上世纪8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南苑北部的大红门成为客商云集之地,在致富一方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直到2014年,大红门地区开始疏解整治、清理垃圾场,历经3年奋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重塑“历史名苑”奠定了基础。
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南苑—大红门地区举足轻重,是接连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的重要空间走廊。换句话说,这片区域一头连接现代大都市,一头传承延续着厚重的历史;重塑千年历史名苑,对于展现千年古都风貌、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于是乎,南海子郊野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森林湿地以“组团”的方式投入建设,旨在让南苑地区的生态基底得以复活。
南海子郊野公园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颐和园,重点围绕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等功能进行建设,2012年开园的一期工程仅为整个公园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位于其核心区的麋鹿苑却名闻遐迩。这里绿草茵茵、林木繁茂、水光潋滟,还有芦苇摇曳的沼泽地,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虽为世界珍稀动物,但在这里却成群结队,还有马鹿、水鹿、黇鹿、河鹿、梅花鹿等同类种族与之相伴。“呦呦鹿鸣”“鹤鹿同春”都是难得一见的绝妙景象,但对于南海子麋鹿苑来说,宛如平常一首歌。此外,这里的动物还包括孔雀、灰鹤、鸸鹋、鸿雁、白鹳、黑天鹅、羊驼、野鸭、珍珠鸡,等等,俨然天然的动物王国。南海子公园二期已在一个多月前开园迎客了,它和公园一期连在一起形成占地8平方公里的城南“绿肺”,呈现草木碧绿、连天遍野、香花环绕、飞鸟啁啾的活泼景象。
规划建设中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东西长7.2公里,南北长3.4公里,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公园秉承“南囿秋风”的历史景观,“万木葱茏、百泉涌流”的自然风貌,因地就势形成15000亩森林、1800亩水系,营造缭垣绿茵、芳甸春洲、平湖澹荡、陂塘雁影、秋芦飞雪、高台望迥等南苑特色风光。目前,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正在一步步得到修复、重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正在日益凸显。金秋来临,当我们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登高远眺时,但见古人曾经领略的“南囿秋风”自然胜景,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如画如诗,扑面而来。(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