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出了“1微克蓝”
初识“1微克蓝”,缘于8月17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其中写道:昨天北京真是太美了!空气质量一级优,PM2.5浓度全都只有个位数。监测显示,昨天10时,北京城区东四环PM2.5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天坛站6微克/立方米,丰台花园站2微克/立方米。而北京平谷镇、京西南等多个站点的PM2.5浓度仅为1微克/立方米,天蓝得如水洗过一般,被网友喜称为“1微克蓝”。
体验“1微克蓝”,是在北京的香山、植物园、颐和园内,初秋时节游徜徉其间,清爽的空气让你不由得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再看园内景致,蓝天白云之下湖光山色分外美丽,平静的湖面如一面镜子,倒映出连绵起伏的山峰,盛开的荷花和睡莲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令人沉醉不已。
由眼前的“1微克蓝”,我想到了前些年重霾频频来袭、令人感到窒息的“至暗时光”。当时的PM2.5浓度最高时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是“1微克蓝”的1000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悬殊比对?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污染的空气,浓重的雾霾,这是自然界对人类无节制索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为了从八面“霾”伏中突围出来,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北京开始了自我救赎式的“卫蓝行动”。从1998年至2012年,北京市分阶段、分年度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措施。然而,以PM10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细粒子PM2.5污染又凸现出来,动辄长达数日乃至十多日的空气重污染,让北京“压力山大”。没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战!北京市启动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当时,在很多人眼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做到这一点。然而,在此后5年间,北京通过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硬是创造了奇迹。这些举措包括:分类施策,对机动车、工业、燃煤、扬尘等四大污染源进行“壮士断腕式”严控排放,其中全市燃煤总量5年间减少八成以上,淘汰老旧机动车216万多辆。与此同时,政策尺度加严——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汽油车和柴油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第六阶段车用汽柴油标准,普通柴油和车用柴油实现并轨;执法震慑加大——2017年北京设立了“环保警察”,同时环保执法“行刑衔接”,查处一个、震慑一批、影响一片。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为了蓝天白云不再是稀缺品,能够成为新常态。北京市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攻坚之战,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一天一天去争取,终于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含金量大幅提升。曾经深受诟病的PM2.5空气污染,2018年年均浓度降至51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低。2019年前8个月,全市空气质量更加喜人,在5月至7月连续3个月月均浓度保持“30+”之后,8月份月均浓度更是出现历史新低的23微克/立方米,市民们纷纷在朋友里“晒蓝天”“话幸福”,获得感满满。
从雾霾频袭到蓝天常驻,北京的“卫蓝”壮举,赢得全世界的广泛赞誉。今年7月8日,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行动论坛在京召开,与会的环保专家、各国官员对北京的大气治理措施和经验给予高度评价。
蓝天保卫战还远远没有结束。眼下,北京仍在着力深化“一微克行动”,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共治局面正在全社会形成。
当然了,北京的空气改善与治水、增绿有着密切关系。曾经污染、断流达数十年之久的永定河,通过京津冀携手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为北京调入50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两个密云水库或2500个昆明湖的蓄水量),终于使这条“北京母亲河”焕发生机,再现碧波荡漾、绿映两岸的美景。2012年至2017年间,北京通过史无前例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17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27.81%,增加了近13个百分点,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初步构建起点线面、带网片、林园水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2018年北京启动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并大规模地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健康绿道,一座“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之城正在崛起,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望正在变为现实。(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