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诉即办”中践行初心使命
两年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北京胡同治理使出‘绣花功夫’”。一晃两年过去了,
再看眼前的北京胡同,好像全都脱胎换骨了,一条条背街小巷在街巷长、小巷管家、网格员、物业人员及各类执法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十有十无一创建”标准要求,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绿化美化立体多维,有“里”有“面”和谐宜居。更有北京党建引领下的“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使出“绣花功夫”,让一个个难点、痛点、阻梗点顿时化为乌有,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笔者探访了北京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走进工作大厅,但见偌大的平台上,说话声、敲击键盘声此起彼伏。“您好,这里是12345,请问您有什么需求?”在千篇一律的电话接听中,来电的诉求五花八门,有询问医改政策的,有请求解决房屋漏雨的,有反映门前道路拥堵的,还有举报诈骗犯罪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诉求的都有。话务员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线上解答和线下处理,最终化成了一串串数字惊人的“成绩单”。据悉,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经整合了包括市场监管12315、知识产权12330、北京排水热线96159在内的43条热线,实现百姓家门口的事儿统统管。如今的北京12345热线中心,共有500多名话务员,他们日均接电量由以往的1.2万件上升到1.7万件,最多一天超过4万件。目前,全市333个街道(乡镇)纳入到“接诉即办”直派体系,市热线服务中心可直接给乡镇派单,免去了区级中转环节。“过站不停车”,让派件速度大为提升。半年之内直派街乡镇43万余件,达到“精准连线下针,绣工提质增效”。诉求解决率从40.11%上升到53.86%,群众满意率从61.21%上升到72.93%。
数字是枯燥的,但其背后的故事却生动鲜活,耐人寻味。今年3月,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文慧园7号楼的下水道又堵了,这是一幢老旧楼房,由于种种原因,下水道堵塞是常有的事,导致污水外溢,臭气薰天,这次更是堵得死死的。居民软磨硬泡地找产权单位来修,可维修公司打开井盖一看,撂下一句“这活儿干不了”就走了。无奈之下,居民将电话打到12345。没想到,市区两级迅速启动应急程序,组织人手、通知专业清淘公司,抽污水、找堵点、疏通管道等,经过8个多小时奋战,终于把困扰居民多年的烦心事给解决了,大家高兴得直拍巴掌。
通州区永顺镇朝通嘉园外有一条路,因为车辆多,经常出现交通事故,居民便筹资在路中间安装了三个石墩,迫使过往车辆减速。然而,随之而来的拥堵问题却被投诉了。此时,“吹哨报到”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永顺镇一声“哨响”,区交通、城管等部门集结而来,大家各自向前一步,最后拿出了“先改善道路设施,再拆石墩”的方案,经过一番综合整治,路不堵了,居民心里舒畅了。
群众诉求处理完并不是接诉的终点。全市进行“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大排名,形成考核评价体系。如此一来,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解决,是否满意有渠道反馈,形成闭环。接诉也不只是“快”,而且有一办一,举一反三。诉求电话汇集成民生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热线中出现的“物业管理”“停车难题”“就医困难”等高频词汇,政府各部门主动拿出解决方案,统筹和汇集各方面力量,城市治理的靶向性更强了。
与此同时,各区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各有各的高招。如,大兴区亦庄镇今年搭建了“亦温暖”平台,按照“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社会单位参与”的原则,建立起群众诉求的动态解决机制,把一项项优质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镇里的居民在纷纷给予好评的同时,参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基层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证明,从“我拿主意给群众办实事”到“群众拿主意我来落实”,服务视角的转换,让一些模糊地带变得清晰可鉴,非常有利于力量下沉和精准破题解难。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跟老百姓坐到同一条板凳上,把初心使命化作为民实干,群众身边的那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