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退役军人,时常想起孔繁森
军旅生涯24年,笔者长期担负军队新闻宣传工作,参与报道过很多先进典型,也采写过多位退役军人的英雄壮举,自然会常常念起他们。然而,还有一位退役军人,笔者并没有采写过,也从未谋过面,但他的光辉形象却一直映照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被亿万人赞颂的孔繁森——“90年代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当然了,曾经为祖国站岗放哨的他,自然也是咱们退役军人的好榜样。
今年,诞生了一个属于复转军人的特别荣誉,那就是“最美退役军人”。前不久,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王启荣、王明礼、王贵武、甘露、刘传健、李志强、吴洪甫、吴惠芳等20名同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这些同志都是新时期各条战线最为优秀的复转军人,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有口皆碑;他们的精神无私无畏,值得大家学习。他们都是当过兵的人,他们是复转军人的骄傲和荣光。我想,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假若孔繁森同志依然健在或者走的晚一些,“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理应授予他。因为孔繁森的事迹感天动地、感召日月,孔繁森精神化作丰碑、成为永恒。
是的,出生于山东聊城的孔繁森,不但是孔子第74代孙,还有过一段当兵的历史。1961年,17岁的他光荣参军。在部队他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响应党的召唤和人民的需要,欣然赴藏,并立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自此,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这片雪域高原和藏族人民。在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3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村牧区,不仅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还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骑马下乡,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送到医院抢救,使他幸免于难。
1988年,时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再次被组织安排进藏工作。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了,且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可是,当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之后,他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干了很多为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其中,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其间,他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为抚养这些在地震中幸存的孩子,生活拮据的他,竟然3次以“洛珠”的名义到医院献血900毫升。汩汩流出的血液蕴含着他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3年4月,已两次进藏、连续在高原工作6年的孔繁森,没有东进返乡,而是接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到自然条件更恶劣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严重的高山反应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他彻夜难眠。刚到阿里他便患上感冒,咳嗽不止,只能一边输液一边工作。过度劳累,还使得直肠纤维瘤复发,鲜血浸透内裤。一个多月之内,闯过道道鬼门关的他,体重竟减了14公斤。在阿里工作近两年间,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有了大幅度提高。其间,他曾在特大暴风雪中挨家挨户走访灾民送去温暖。连日的奔波劳累,使他出现胸闷气短、头痛欲裂等症状;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他,预感到死神正在向自己逼近,但他依然带领大家同自然灾害顽强斗争。
1994年11月29日,是一个令苍天垂泪、山河呜咽的日子。孔繁森在率队赴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孔繁森走了,但他写下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犹在。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悬挂于孔繁森同志葬礼上的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彰显一名共产党的高尚情怀。
“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69年前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句。我想,如果用这首诗来表达我们对孔繁森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无疑也是恰如其分的。还有大家喜爱吟唱的《走进西藏》、《公仆赞》、《等你回家》等歌曲,都是对孔繁森的一种礼赞和思念。
一心为民的好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献身雪域高原。孔繁森,一个“大写的人”;孔繁森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这种精神必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