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40年接力奋斗筑就绿色长城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我们头顶的天空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呢?没错,雾霾先是越来越重,但经过近几年的治理,蓝天渐成常态。可是还有一样,大家也许陌生了,或者说是忽略了,那就是沙尘暴。那种遮天蔽日的景象,对于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好像只是个传说,或者说只能从电影中看到,好吓人哟!
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相关情况,其中有两组数字相当惊人,一是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即30万多平方公里,都快赶上日本的国土面积了,比英国的国土面积大了许多),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二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1978年的平均每年5.1天降至2015年的0.1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你便明白,三北防护林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工程建设范围主要是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在实施第五期工程建设。经科学评估,三北防护林建设在阻止沙漠化进程中的贡献很大。我国沙漠化面积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减少,三北防护林功不可没。沙尘暴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风,一个是沙漠,防护林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地面覆盖,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防护,从而使沙尘在近地面不能飞扬起来。
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曾经是绿野千里、森林繁茂、水草肥美的地方。然而,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掠夺式开发、战争绵延,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绿色渐渐远离了这片土地。上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天数长达80天以上,形成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40年来,三北工程经过无数治沙人、绿化者的顽强奋战,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全县沙化面积一度高达76%,面临着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经过40年持续治理,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0.3%提高到现在的52%,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江南米粮仓”。
地处河北省北端的塞罕坝,昔日黄沙漫漫、林木稀疏,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恶劣,曾经被列入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可是经过塞罕坝林场务林人的英雄创业、接力奋斗,如今的塞罕坝变成一颗熠熠闪光的“华北绿宝石”——国家5A级风景区,景色绝美;世界最大人工林,达112万亩,堪称“绿色传奇”。
还有内蒙古库布其、新疆阿克苏、革命圣地延安,等等,经过40年的科学治沙、绿化造林,都发生了由“黄”到“绿”的历史巨变,成为三北工程的典范之作。
进入新时代,三北工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据悉,到202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提升到14%左右,草原质量继续提升,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提前15年完成工程总体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林草质量明显提升,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三北”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在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区建成功能完备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工程既是一个兴林工程,也是一个富民工程。就拿新疆阿克苏地区来说,群众在水土光热条件好的地方大量营造经济林,目前全地区林果总面积达450万亩,年产值130多亿元,直接带动1.27万户、6.3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当地还将不断引进果树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拉长林果业产业链,并致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