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厚德的北京何曾缺少人文关怀?
大兴“11·18”大火,夺走了19条鲜活生命,震动了朝野。这场大火烧出了北京市消除城市安全隐患的决心,一场地毯式排查、整治随之在全市展开。这无疑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政府还无动于衷,或拖拖沓沓,那就是失职。
坦率地讲,这样的清理整治工作难度还是蛮大的。一方面北京的“大城市病”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像违法建设经营、突破安全红线的群租蜗居等问题,也是日积月累、原因错综复杂的老问题了。由此,基层政府和组织在落实市里的指示要求,进行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中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工作越是紧迫,越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只注重公共安全而忽略群众其它方面的权力,势必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这不,就在清理整治处于高歌猛进之时,社会舆论却出现了强烈反弹,有些镇村以简单粗暴方式驱赶住户,引起网上舆论哗然。人们的担心和焦虑也是正当的,时值寒冷季节,要求搬出的住户在几天内找到新住所,或者处理好回老家前的诸项事宜,显然过于急促,也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
针对存在问题,明察秋毫的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深入基层督导隐患排查工作时特别指出,专项整治要体现人文关怀。他强调消除安全隐患是一场持久战,要坚定有序,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个别地方简单化,防止急躁情绪。要注意把握工作节奏,给分流群众留时间,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
说到人文关怀,作为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的北京,从来没有排斥过外来人口,更不会把在京人员进行“高端”“低端”之类的划分。即便是“11·18”大火惨剧发生在“三合一”建筑内,也是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不管是“鸽子笼”式群租房,还是栋独别墅,只要存在安全隐患,都在整治之列。至于其间出现简单化粗暴式做法,也只是个别镇村所为,根本代表不了北京。当发现有人把“好经”念歪时,便立即纠偏,尽快提升权力与民众接触的“最后一米”的水平,力求取得社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确保把好事办好。
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给关停“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中人员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大兴区政府在三天时间里组织举办了两场招聘会,参与招聘的企业多达43家,岗位类型涉及176种、1800多个,使得许多过去散乱污小作坊里的务工者找到新的靠谱的工作,也使得这坐城市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正如北京日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评论中所讲:北京需要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和付出,就不会有如今这个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漫长时空中积淀下来的开放气质,塑造着北京的城市性格,也深刻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对于许多劳动者来说,北京是他们播洒汗水的圆梦之地。给予建设者、劳动者们以尊重和关怀,改善和优化他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生活在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北京,无疑是城市“守夜人”的应尽之责。虽然说,如今的北京患上“大城市病”,面临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艰巨任务,但与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来共同建设北京并不矛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依然需要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起奋斗和打拼。无论是科技、管理、经营、艺术人才,还是从事劳动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务工人员,都是首都建设、城市运转所需要的组成部分。
从北京“11·18”火灾,到天津“12·1”火灾(12月1日发生,10人遇难),都是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加深着我们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最终决定城市发展水平高低的,往往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块。就拿北京来说,既要看重城市的“面子”,更要看重城市的“里子”,小区里的私搭乱建、密密麻麻的“鸽子笼”群租房,都可能成为“一失万无”的那块短板。不管怎么说,“以人为本”,基础永远是“安全第一”。只有坚定有序与人文关怀并重,将清理整治行动进行到底,才能为每个普通劳动者筑起生命的“防火墙”,换来首都的安全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