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这几天,“厕所革命”一词红遍网络,并成为街谈巷议的主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习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另一方面源自广大民众的积极回应和集体发声。
笔者从小生活在农村,耳畔常响起这样一句话,即“吃喝拉撒睡,什么事都得管”。从中可见“拉撒”之于生活的重要性。要解决好“拉撒”问题,厕所至关重要。也许是与生活阅历有关,鄙人对如厕问题感触尤其深刻。记得小时候农村条件特别艰苦,那种露天茅房也好,连茅厕(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也罢,甚至在荒郊野地里,都能把“事儿”办了,至于嗅觉上气味有多难闻、感官上的画面有多糟糕,就不用说了,反正已经习惯了,单说“完事”后擦拭问题,如今回过头来看好奇葩啊,用废旧书本纸算是很文明了,更多人没这个条件,只能靠砖头、坷垃“解决问题”。当时,听大人讲,省会石家庄的茅房很高级,屁股下面的茅坑流着水,所拉的便物随时被水冲走,感觉好神奇哦!后来参军到部队,时值改革开放之初,连队里的生活条件虽说比农村好,最起码厕所不是露天的,茅坑之间有隔离墙,但仍出现了一个笑不起来的笑话。由于当时很多新兵刚离开农村,身上还带有农民陋习,有人或许是因为忘记带手纸的缘故,竟然在大便之后,用隔离墙的墙角“解决问题”,要多恶心有多恶心。当时,连长当着全连官兵的面,大光其火,大骂了一通,之后便再无这样的糗事发生了。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如厕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连农村也用上手纸了,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广大城乡的厕所建设和管理方面仍然很突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村,那种“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孳生臭烘烘”的状况依然存在,成为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疾病产生和传染的重要渠道。即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很多外来或本地人口仍然蜗居在“鸽子笼”式大杂院里,室内没有卫生间,只好排队上外面公共厕所,若遇到内急,还真是个麻烦事儿。
厕所虽小,但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空间,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有人说,日本厕所干净的“令人发指”。开始我还不信,但后来信了,也服了。8年前,我到日本考察,去了各式各样的厕所果然是异常的干净和方便。在东京的宾馆住宿时,还闹出了一大笑话。由于人家是自动冲洗厕所,即大便后不需要用手纸擦拭,调好的温水会自动将你的那个“地方”冲洗干净。但鄙人不会使用(只有坐在便池上,操作才有效;试着操作时,由于人是站立的,便池放不出水来,还以为是马桶坏了,便不敢使用),同住一屋的那位媒体朋友也弄不明白,便只好放弃使用,跑到外面的公厕去方便。过了两天,待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再一使用,嘿,那种爽快的滋味、美妙的感觉,简直没得说,颇有“不体会一把,枉此一生”之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伟大领袖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冷暖;在农村考察调研时,往往会走进农户家中,问一问、看一看村民使用的厕所,并多次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由此,自2015年起,全国旅游系统率先启动“厕所革命”,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新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超过目标任务的19.3%。与此同时,“厕所革命”从景区向全域扩展、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数量增加了,质量提升了,广大群众和游客对厕所的满意度逐年上升。近日,习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民生小事情,体现大情怀。一个国家的最高人尚且对老百姓如厕之事如此关心,并致力推进“厕所革命”,作为政府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心竭力地抓好这件事情呢?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解决百姓如厕问题看似事情不大,却是在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
当然了,“厕所革命”涉及到科学技术、规划管理、民众素养等诸多方面,解决文明如厕问题不仅是政府部门、各级领导以及厕所管理者、清扫者的责任,也与广大民众的良好习惯和文明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将这一带着温度的民生关怀列入施政举措,不断破解民生难题,像反“四风”一样整治不文明顽疾陋习,共同推进“厕所革命”,新时代的民生获得感才会与日俱增,全社会的文明进程才能大步向前跨越。(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