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公园点“靓”京城每个角落
“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人家”。短短两句诗词,向人们展现了一幅闲适幽静的江南水乡美景。如今的北京,随着对城市进行绣花一样精细打理,这样的美景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前门三里河,一个绵延900米的“口袋公园”,这里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河上有弯弯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鱼翔浅底;这里杨柳依依,莲叶田田,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水绕庭院,曲径通幽,沿河的胡同里有不少古朴典雅的文保建筑,比如江西丰城会馆、安徽泾县会馆、福建汀州会馆等等,置身其中宛若身处梦中水乡。
三里河“口袋公园”就在前门大栅栏东边几百米的地方,前两年这里还是乱糟糟一片,胡同里的私搭乱建很多,还有密密麻麻的架空线、占道经营的摊贩、胡乱停放的私家车辆等,可以说,这里的问题颇具有普遍性,历史文化保护的难题、城市管理难题和民生难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了。要想治愈多年形成的“城市病”,就得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像绣花一样精细打理城市。于是乎,前门地区同全市其它地方一样,一场“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开始了,从组织拆违、封堵“开墙打洞”、整治消减不规范的“七小门店”,到架空线入地、协调解决停车难,再到留白增绿,改造和提升历史景观等,街头巷尾的“小微公园”、“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冒出,胡同的京味儿又回来了,城市的边边角角都靓了起来,处处透着一种鲜活和灵动,散发着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越来越多“不受待见”的边角地,成了散落在居民身边的小微公园。这些公园,有的只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的窄到只是一条流水巷子,但在市民眼中可是一片大世界。像前门地区的樱桃斜街桐梓胡同,原先是一个杂货市场,腾退后变成一处1800余平方米的“百花园”。藤萝架、牡丹台,一条通幽曲径串起五颜六色的花带,连外地游客都来此寻觅“百花深处”。
再如,龙头井微公园,一个有着浓郁传统古典园林风格的开放式小公园,公园里的海棠、碧桃、斑竹掩映着一座古色古色的中式廊亭,与北海公园里的亭台楼榭一脉相承,仿佛是北海公园里的秀丽景观溢出红墙,流淌到龙头井胡同。
还有流水巷里烂漫花开的东四微公园、木质长廊古色古香的新中街社区公园、黄发垂髫各得其乐的磁器口健身园,等等,都成为市民眼中的最美风景。
“幽雅而灵动”是这些街巷公园的鲜明特色。很多小微公园把分散的绿地连成一个系列,让公园富有立体感。比如,沿磁器口民俗文化墙从北到南,藏着五个独立又相互紧挨的小公园:宁园、乐园、雅园、畅园、趣园,景观彼此呼应,功能彼此互补,让附近居民倍感温馨。
街巷之间也有大一点的公园。今年,位于二环里的菜市口西北角就长出一片“城市森林”,这片绿地达3.44万平方米,以前是“城市病”凸显的地方,如今种植了近4000株树木。在碎石子铺就的环形小径两侧,有着蓝丁香、紫丁香、元宝枫、接骨木等各类乔木灌木。随着深秋到来,枝头的色彩黄绿相间,越来越丰富。花园里还保留了一棵参天大树,大树上悬挂一些鸟屋,吸引鸟类前来筑巢栖息。公园里随处可见木制长椅,供游人停坐休息。树木与树木之间还有废铁料铸成的大型雕塑,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小微公园也好,口袋公园也罢,公园虽小,但长在市井之中,文化味儿是必不可少的。像原本是废品集散地的西城东椿树胡同便让人眼前一亮。东椿树胡同设有一京剧花旦的铜像和一座牌楼,京剧艺术家徐东明、余叔岩、尚小云、荀慧生等人都曾经居住在这里。于是,写满京剧文化印记的微型公园便成为这条胡同的“标配”。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住址设在大栅栏附近,这一地区成为京剧的发祥地。在距大栅栏不远的珠市口西大街,便有一座有着众多京剧元素的京韵园。京韵园位于纪晓岚故居西侧,面积千余平方米。历史上本地块属于纪晓岚故居的西跨院。1931年梅兰芳等在纪晓岚故居内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纪晓岚故居遂与京剧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京韵园设计沿袭了场地的历史文脉,将纪晓岚故居内的文化元素和京剧艺术内涵融合起来。漫步园中,仿佛能听到国粹京剧艺术的华丽唱腔和袅袅余音,备感舒坦和惬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