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盘”成为大众习惯
社会文明将大大提升
炎炎夏日,“光盘行动”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几年前曾倡导过“光盘行动”,当时掀起一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餐桌新风。遗憾的是好景不长,“舌尖上的浪费”出现回潮。以前,过多的公款吃喝曾造成严重浪费。如今自掏腰包也任性,要么点餐过多,吃不了也不打包;要么饭菜口味稍有差池就倒掉。在一些机关单位、大中小学食堂,剩菜剩饭比比皆是,有的吃鸡蛋不吃蛋黄,但一顿饭偏要吃两个三个鸡蛋,从而使很多蛋黄无辜地变成垃圾。在一些宾馆饭店,餐桌的美味佳肴往往吃不到一半,甚至整盘整盆地倒掉;在一些自助餐厅里,“眼大肚子小”的食客仍不在少数,尽管摔开腮帮子加油吃,餐后盘中总有些许剩余食物;很多红白喜事仍在大操大办,餐桌的浪费依旧惊人。更让揪心的是,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陋习,很多人不以为然,显得心安理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餐桌上的浪费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兹事体大,乃做人之根本,且关乎国运。想想上世纪5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的很多长辈、先人,有多少人在忍饥挨饿、生不如死,以至于活活饿死呀!如今日子好了,物质财富丰盛了,难道就可以随意浪费吗?要知道,老天爷不可能永远厚待我们,况且我们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并不充裕,对资源的挥霍浪费会殃及子孙后代。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有那么一天,又遭遇天灾了,粮食没有了,我们一定为今天的巨大浪费而悔青肠子的。敬天惜粮、勤俭节约既是先民面对自然不可抗拒因素时的生存法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渊源,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今天的“光盘行动”可以说是你我与自然、与传统的亲昵对话,没有“一言不合”就挥霍浪费的道理。
剩饭剩菜哪去了?是如何处理的?其实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如鲠在喉。简单地说吧,一般情况下剩饭剩菜归于餐厨垃圾,或用于制作饲料,供禽畜食用;或进行堆肥处理,走向田间地头。但这些过程是很拧巴的,一方面费工费力,需要资金和场地,经济效能并不高,到头来其收入可能会是负数,需要国家财力作支撑;另一方面,餐厨垃圾处理的过程,也是个污染环境的过程,其间所散发的恶臭异味非一般人所能“受用”。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大量的剩饭剩菜被作为泔水用于喂猪。尽管有关法规不允许这么干,属于偷偷摸摸的行为,但这种情况仍屡禁不止。众所周知,所谓的“泔水猪”就是指利用饭店、宾馆、餐厅、食堂的餐厨垃圾饲喂的猪。由于这些餐厨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被人们收集喂猪,从而成为传播疫病的重要隐患,容易引发10多种传染疾病,还可能会造成多种人畜共患的疾病。此外,由于“泔水猪”肉质差,经营者只能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管理不规范的市场和一些小饭店、小餐馆及工地食堂等。如此这般,逃避了动物检疫监督,可能导致带有病原体的猪肉被人食用,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解决泔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不产生泔水或少产生泔水。从哪儿下手?开展“光盘行动”啊!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光盘”,对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点赞,反之则要拍砖;既要自律,也要他律。比如,商家应摒弃唯利是图的商业习气,少一点畸形的鼓动消费,对餐桌上的浪费现象要及时提醒制止。作为政府部门,对“光盘行动”做得好的饭店及顾客应给予表彰,对浪费严重者要给予批评、曝光和处罚。有了硬性的约束,行动才能自觉。
总之,“舌尖上的浪费”不可等闲视之,需要强化教育和管理。“光盘行动”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当“光盘行动”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时,我们的社会文明一定会大大提升。(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