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患者费用不增,医疗质量提升
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政策正式实施。改革的三大内容为: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此次医改究竟是利益受损了?还是得到实惠了?对此,通过相关部门的详细解读和各路媒体记者的紧密追踪,初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和欣喜的结论:不仅患者得到实惠了,而且实现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三方共赢”。
先说取消药品加成。长期以来,以药养医已经成为众多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其结果是:患者的用药成本增加了,这使得很多本来就很弱势的病人及其家庭,又被药品价格所拖累,进而增加了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可能性。医生的社会价值扭曲了,明明可以凭医术医德吃饭,偏偏靠开好药、开贵药、多开药生存,而有些开便宜药、开“良心药”的医生往往在医院“吃不开”。其实,看病也是一种服务。患者是否满意,往往体现在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生的服务质量。此外,以药养医容易产生利益链条,给权力寻租提供空间。长期以来,医生吃药品回扣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引发医患矛盾的根源之一。
北京市此番医改正是冲着这些“痼疾顽症”去的。据悉,改革后医疗机构所需的7000多个品种、4万多个品规的西药、中成药及生物制品,全部从北京市药品阳光采购平台采购,药品平均采购价下降约8%,加上取消15%的药品提成,总药价下降20%以上。如此阳光透明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也一举斩断了药品行业的非法利益链条。受益的不只是患者,还有医生等相关人员,起码在药品回扣问题上断了念想,也就避免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
药价降了,医疗服务费如何呢?没错,涨了,即取消了挂号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上调了护理、中医、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总体上感觉涨的合情合理。此外,医院的药品加成和挂号费取消了,同时下调了CT、核磁等大型检查设备收费价格,其运行成本自然要从诊疗服务中寻找补偿。
说实在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不高。比如,在美国。看普通专科医生每次往往需要花费几十美元。欧洲一些国家虽说看病可能免费,但过程比较麻烦,在公立医院看病往往提前一两个月预约,长时间排队等待。
据测算,患者医疗费用总体上变化不大,保持基本平衡。就不同患者个体而言,有的费用有所增加,有的有所减少,也算或多或少受点影响吧!但产生的效果是,通过设立医事服务费,切断了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至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可以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鼓励公立医院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来获得收入补偿。
说来说去,医改之后总的费用几乎没有变化,但医疗服务水平上来了,这对患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明摆着是改革的红利嘛!
此番医改还有其他惊喜。比如,60岁以上的本市户籍居民在社区普通门诊时,不用自付医事服务费;对于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能开大医院的药。此外,为配合医改政策实施,市卫计委和医管局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各大医院的服务水平。其中包括:医院增加了周末门诊,针灸、推拿、骨伤等科室开设了夜间门诊,以及代煎中药、制作颗粒剂并免费送中药到家(三环内)服务;在门诊大厅提供轮椅服务,在咨询台、护士站为患者提供纸、笔、针线盒等便民设施,根据需要设立哺乳室,洗手间免费提供卫生纸和洗手液,等等。愿各家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都能来个全面提升,让每个患者都能获得愉快的就医体验。(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