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文明之举,国之大事

(2017-04-10 14:35: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文明之举,国之大事

    垃圾分类,如果你认为这是个可以忽略的小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们国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可是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之大事。

    有一串数字相当惊人,并决定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必须得改。据统计,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产生的垃圾量约为1.86亿吨,如果用装载量2.5吨的卡车运输全部垃圾,所用卡车的长度近50.4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2圈。这是个什么概念?其实,不只“垃圾围城”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垃圾下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的农村垃圾处理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阻碍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拦路虎”。

    怎么办?不管“垃圾围城”也好,还是“垃圾下乡”也罢,解决垃圾问题终究还是办法比困难多。先说垃圾减量,以我泱泱大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只要能做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和不必要的过度包装,采用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垃圾产生量必会大幅减少。再说垃圾分类,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通过分类妥善处理,垃圾也能变废为宝。

    这种事情说难就难,说容易也容易。我们熟悉的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好。上等的茶叶,通常采用纸质包装。购买化妆品,往往是用纸袋子一拎走人。在餐馆或家中吃饭,几乎都是“光盘行动”,连一个米粒、一点儿菜汤都不剩。至于旧电器、旧家具等大件物品,即便有的家庭不用了,也会擦拭干净放在路边或送到旧货市场,再利用率相当。再看看我们的同胞,有了钱就任性,看到新款产品就“买买买”,包装越豪华越走俏,新鲜劲儿过后看着不顺眼便“扔扔扔”,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大量垃圾该怎么处理,对我们生活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在垃圾分类上,日本人更是做到了极致。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子,竟会将瓶体、瓶盖和贴在瓶子上的塑料薄膜商标分类投放处理。喝过的牛奶盒子,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才能投放。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属小金属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连垃圾箱都没有,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运走,以免污染环境。 当然了,他们在管理上也是相当到位的,如果你没按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一定会有人找你麻烦的。据说,日本之所以能在垃圾分类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也是“逼”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的严重环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

    还有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分类处理体系。在德国,扔垃圾是要付费的,谁产生的垃圾谁买单。一旦发现居民乱倒垃圾,“环境警察”就会发警告信;如不及时改正,不仅会发罚单,收取垃圾费用也会提升,从而加重整个小区住户的垃圾处理费用,由此会招来邻居的谴责,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员赶出公寓。 

    回过头再看看我们,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处理上,差距实在太大了。就拿北京来说,作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达到2300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近2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能够整整排满三环路一圈,长约48公里)。前些年,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都要通过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每年要消耗500亩土地,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他生活垃圾在采取焚烧、堆肥等方式处理时,由于分类工作做的不好,导致垃圾处理设施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且资源难于有效利用。

    其实,北京市宣传和倡导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只是效果欠佳。有的说,问题主要出在垃圾分类处理缺少产业链;有的说,是因为工作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奖惩措施。总的来看,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国情异于别的国家,在垃圾分类处理上不能一味照搬美国、日本、德国的模式。为此,今年2月北京市出台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餐馆企业、农贸市场等都要强制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减量,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评比和考核,探索设立垃圾“不分类、不收集”的惩戒机制并进行试点。同时引导居民增加垃圾分类意识,鼓励物业等发挥作用促进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北京的多年情况,以往“三桶模式”(可回收、厨余和其他)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现阶段的“大小桶”模式,只是将干湿分开,是比较符合现阶段北京实际情况的,这样做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有利于后端的再次分类,以及对垃圾的高效处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简单归简单,容易归容易,但若将这件很细小的事情做好了,并且坚持不懈,就很了不起。特别是2300万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乃至13亿多中国人,如果人人都能将这举手之劳、文明之举做到位,无异于完成了一项非常伟大工程。只有把垃圾分好类,处理起来才不难,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随之改善。这不是民生关切的国家大事又是什么?! (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