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拆违,别等成了“气候”再动手

(2017-03-22 11:08: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拆违治乱,别等成了“气候”再动手

    这些天,媒体持续报道了北京市拆除违章建筑和治理“开墙打洞”的新闻,行动之霹雳,成效之显著,令人拍手称赞。

    这不,距离我家很近的西三旗街道悦秀园社区,一处形成近20年、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私搭乱建被拆除,清退流动人口100多人。今后,这里将改建绿地或停车场。

    同样被一举拆除的,还有距离我家不远的圆明园北墙外违建群。这片海淀区五环内最大违建群,违建面积达7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高峰时曾聚集上万流动人口,俨然一个“小社会”。随着拆除令下达,挖掘机挥舞臂爪,这片乱糟糟的违建房顿时坍塌在一片尘土之中。这里的拆违工作将于4月底之前完成,尔后进行绿化。

    据悉,仅海淀区去年就拆除违法建设1267处311万平方米,涉及人口14万多人。腾退后的土地修路3万平方米,还绿69万平方米。今年,全区拆违面积将不少于400万平方米,涉及人口近8万人。至于整个北京近年来的拆违情况,肯定是一个足以令人吃惊的数字,只是我一时还没查询到。但这里有一组治理“开墙打洞”的数字,即今年前两个月,全市共治理“开墙打洞”1110处,群众拍手称快,舆论为之叫好。按照市政府《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的实施意见》,主要集中在城六区的1.6万处“开墙打洞”行为,都要治理到位。包括北京最大平房文保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地区,要通过治理“开墙打洞”及拆违整治,恢复胡同景观。为此,有的重点城区相关领导立下“军令状”,两年内完成辖区所有“开墙打洞”行为的治理任务。

    决心大、行动快是个好事,自然值得点赞。但这里我更想说的是,拆违也好,治理“开墙打洞”也罢,问题的形成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有的“违法”了数年乃至更长时间,有关部门为何视而不见、久拖不治、待成了“气候”再加以整治?何不刚一露头就“打”?这就同打假一样,源头治假需要从“打假不假打”开始。据悉,假货之所以猖獗,在于渠道、在于监管,更在于生产。今天的假货生产早已完成了从“小作坊”到“产业链”的升级,呈现集中连片的发展态势,在网上可以轻松检索到“假货之都”“北方调料造假中心”等信息。反观其壮大过程,有制假者贪赚快钱的因素,也少不了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默许纵容。早有媒体曝光,一些执法人员深谙“放水养鱼”之道,很擅长培养“执法生态”,把“罚款经济”搞得风生水起,以至于制假贩假如同牛皮癣一般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

    违法建设和“开墙打洞”也同打假一样,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默许,没有执法人员的“弹性执法”、“灵活处置”,这类违法行为能像野蒿一样生长起来吗?换句话说,相关部门之所以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包庇纵容,在于执法人员与违法者达成某种“默契”,背后有涌动的暗流,藏有某些猫腻,从而使问题越来越多,积重难返,直至发展到法不责众的地步。

    好在现在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既有很好的法治思维,又是很强的城市治理手段,什么歪的邪的东西都不怕,既能够撸起袖子加油干,又敢于挽起裤腿趟深水,才能使拆违和治理“开墙打洞”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当然了,这种治理成本及其长期以来对城市环境建设带来的破坏和危害,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愿这种深刻教训能够成为前车之鉴,化为具体行动,环境治理从根子上抓起,对违法者和失职渎职者严惩不贷,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千万别再让违法建设和“拆墙打洞”之类的事情发生了!(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