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北京“大疏解”
最近网上有句调侃,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加之前几天北京首次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让人对重霾之下的北京感受到一种恐惧。
和空气质量同样糟糕的还有交通,路越来越宽,栏杆越来越多,出行拥堵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公交车上人被挤的越来越像照片;还有那道路两侧、人行道上、胡同等本不该停车的地方,无孔不入地塞满了汽车,严重影响市民出行,“首堵”之称名不虚传。此外,还有高的离谱、令一般工薪阶层望尘莫及、为之兴叹的房价,还有孩子上学难、入托难等一系列的难题。眼下春节临近,候鸟式人口迁徙又成大问题,不管是等着回老家团圆的“新北京人”,还是盼着出去旅游度假的“老北京人”,都面临着一票难求的窘境。
北京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属于“大城市病”。至于病因,两个字“人多”,三个字“人太多”,尽管北京城市建设规模一再“摊大饼”,楼也越盖越高,但这座城市还是承受不了持续暴涨的人口。怎么办?一方面北京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之都,一方面北京又承载那么多非首都功能,医疗、教育、金融、制造……中央机关、市属机构、军队系统、各类院校、企业总部、社会团体……盛名之下,各种配套设施、各类服务保障人员,呼呼啦啦地全进来了,人口不暴涨才怪呢!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再怎么给力,也终归难于抵挡人口洪流的冲击。为此,北京将常住人口数字的“天花板”设定为2300万,其中城区内常住人口要下降15%,即“十三五”期间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约200万人。
200万人不是个小数目,如何迁得走、搬得动?这里面的事情可就太纷繁复杂了,问题也根深蒂固。然而,不管问题有多复杂、事情再难办,比起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治“大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坚定决心、英明决策来,终归都算不得什么。这不,一场规划空前的北京“大疏解”开始了。
首先是以业控人、疏散人。像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市场等,都是人口规模大、较为低端的市场,将这些市场转型升级并把原有“班底”分流到津冀地区,可以疏解从业人员10多万人,减少流动人口几十万人。
其次是学校、大医院的疏散。这是两个10万级别的人口规模,如北京城市学院、天坛医院等,目前疏解工作已经启动。还有中央部委、企事业单位外迁,以及围绕新机场建设,大兴将兴建一个巨无霸式的新航城——新机场地区连同顺义、大兴、亦庄、房山等新城,会成为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且人口疏解规模应该是百万级的。
第三是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其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构带头行动,而且要在2017年底完成搬迁,这是多大的力度啊!这分明是一种示范带动作用,能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远期能带动约40万人疏解到通州。更重要的是,未来的通州市行政副中心建设追求的是和谐宜居,其中路网密度将达到国际一线城市水平,行政办公区绿地不低于45%,名校、三甲医院将接踵而至,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绝对不一般,将形成北京东部的“反磁力”系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色纽带。
北京如此这般疏解人口,对医治“大城市病”应该是相当奏效的,不仅能使北京中心城区焕发新的生机,呈现前所未有的魅力,真正实现和谐宜居,而且对整个北京地区、北京周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区域来说,发展前景一定不会错。由此将惠及哪些地区,能使多少百姓受益,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可不可以这样说呢?200万人走出中心城区,能带动数千万人乃至上亿人过上比小康还小康的幸福生活。依我看,这是完全可能的。(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