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排除霾,人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2015-12-10 07:42: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减排除霾,人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北京重霾天,书记、市长不打招呼去哪儿了?媒体报道,12月8日,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第一天,市委书记郭金龙来到市环保局,给下一步的雾霾防治开药方去了。而市长王安顺则带队走街串巷,检查重污染应对措施落实情况,还亲自当了一把“交警”,拦下一辆本在限行之列的单号车辆,并对该车驾驶员进行了一番规劝。值得一提的是,市长大人在雾霾笼罩的市区转悠了半天,却始终不肯戴口罩,体现了同百姓同呼吸、共雾霾的为官之德。

    要说这年头为官也够不易的,衣食住行有“八项规定”管着,一旦发生同钱和情色有关事儿便可能被“秒杀”,还要时常看老天爷的眼色,雾霾来了便惶恐不安,总害怕被问责、挨板子,官帽难保。这不,北京市刚刚提出,“十三五”时期,即2020年前,本市的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减少空气重污染天数。这话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挺难,被毁掉的生态环境可谓积重难返啊!但自古以来为官者就得有作为、能担当,许下的承诺必须用行动和成效来兑现。北京建设发展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如果空气质量不过关,老是霾来霾去的让人不能好好呼吸,“和谐宜居”就是一句空话。在“环境问责”渐成常态的今天,书记、市长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好在眼下京津冀联合治污已达成共识,责任一再被明确并层层分解,尤其是在《北京市大气污染条例》颁布后,打出一系列治污减霾“组合拳”,告别黄标车、无煤化、落后产能淘汰升级等措施有序进行。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考虑到空气治理的滞后性,以及雾霾反复无常的现实,要想达到2017年“使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应该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还须拿出更多更管用的招数。

    有专家提出,治理雾霾关键要化解社会成本,用“绿色+”把蓝天留住,我觉得这话很有远见。比如,要用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开发、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实现转型发展;发挥政府在化解社会成本中的积极作用,在大量燃煤的地区,政府应投入财政资金改造传统管线、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成本,逐步取代燃煤;对高污染企业要征收重税,同时对新能源企业减免税收,降低企业普及新能源技术的成本。以及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杜绝秸秆、垃圾、草木、园林废弃物露天焚烧,等等。所谓“绿色+”,同“互联网+”一样,可以有“绿色+能源”、“绿色+冶金”,也可以有“绿色+农业”、“绿色+物流”,以此改变我们的生产、消费和生存方式。

    总之,清洁空气离不开生产生活方式之变,重霾来袭不能仅靠“风局长”解围,而要把治霾功夫下在平时,把减排措施落实到生产、施工、交通、餐饮等每一个环节。最近国家环保部提出,力争年底前所有省会城市完成PM2.5来源解析工作,并表示“北上广等九城雾霾源已找到”,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雾霾“元凶”既已找到,就要誓死将其擒拿归案,让铁腕执法与严格问责并用,该出手时就出手,切莫错失良机。

    减排除霾不只是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事,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重霾之下,没有看客,任何人都难于“独善其身”、“自强不吸”。与其抱怨、网上围观、编段子调侃,不如赶快行动起来,为改善环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坚持绿色出行,让步行、骑行和乘坐公交成为日常出行的常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特别是公家的水、电、办公用品等也要节约利用……如果人人都能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以中国十几亿人口之众,必将筑就抵御雾霾的万里长城。(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