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行天下
美行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004
  • 关注人气:16,8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南来之水,“惜水”是最好的感恩

(2015-01-28 07:45:37)
标签:

天河

南水北调工程

感恩

南水北调

北京

分类: 时事评论

面对南来之水,“惜水”是最好的感恩

    一个月前,随着北京市王安顺市长一声“开闸”令下,一泓清泉自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丹江口水库欢快入京,望眼欲穿的北京市民终于喝上清洌甘甜的“天河”之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其中的中线工程,是继京杭大运河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条南北贯通的大型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活在极度缺水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人们,面对这南来的长江之水,有何感想?有一位网友说的好:“喝着南来的水,怀着感恩的心!”

    是呵,一条“天河”落神州,我们首先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没有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没有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民生关切,要实现“南水北调”这一鸿篇巨制的战略性工程,几乎没有可能。其次,应该感谢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们和为此牺牲奉献的沿线父老乡亲。看过电影《天河》的人一定感触颇深。这部影片以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了修建这条人间“天河”,千千万万个工程建设者们以大禹治水的精神,在艰苦漫长的岁月里攻坚克难,忘我拼搏,奉献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智慧和大爱。沿线数十万乡亲,为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舍家撇业,忍痛搬迁,义无反顾地离开世代生存的家园……“天上的河,地上的河,天地大爱谁懂得,一个是神仙的故事,一个是英雄的传说……”影片的主题曲是对无数南水北调工程奉献者的生动礼赞。

    生活在北京人的未必都知道,缺水似乎已成为这座特大城市的常态。由于连年干旱、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因素,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更是属于极度缺水城市,用专家的话说属于基本不适合人类高密度生存地区。缺水,已成为困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幸亏有了南水北调工程,有了这人间天河的一泓清水。

    今后,北京能通过南水北调年均引水在12.4亿立方米,虽然从水量上看,北京不是最大受益区,引水量最大的是河南、河北,每年达30多亿立方米,天津仅次于北京,但对北京人民来说已经是最大福祉了,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可得到相当大的改观。当然了,我们还须谨慎乐观,数字或许最能说明问题。近几年北京用水总量平均为36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仅21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立方米的缺口。南水北调的10多亿立方米,勉强能补上缺口,但考虑到北京过去十多年严重超采地下水,“欠账”过多,我们面对的现实仍是缺水,需要大家精打细算,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常讲“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和回报是美德,那么节水惜水则是对南水北调工程奉献者最好的感恩。想想工程建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想想移民、搬迁的40万乡亲,想想水源地等各方做出的牺牲奉献,想想国家投入的巨大财力、人力,难道我们不该感恩吗?不该让惜水节水成为习惯吗?

    这一段时间,很多朋友在网上晒出自己的节水妙招,平时在洗衣、洗澡、洗菜、冲厕所等方方面面,通过对水的科学合理利用,将节水做到了极致,这是极好的。但愿人人都能做到这些,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或公共场所,都能自觉爱水惜水。个人和家庭如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更应该强化节水意识,并且要用法规来约束,如惩罚超标用水单位的相关责任人,重点对高耗水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等。只有人人懂得了水的金贵,并给每一只水笼头安上“节水阀”,这个城市才不会缺水,生态才能变得越来越好。(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