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的“我在北京,挺好的”
前段时间,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在北京,挺好的》,受到观众力挺,创造同期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率之冠。该剧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北京为故事背景,抽取了陕南沙坪坝村的乡下姑娘谈小爱及其同乡等人物,讲述了他们离开家乡,在北京这座大都市为生计奔波、为梦想打拼、为情感挣扎的人生境遇,最终收获了事业、亲情和爱情,进而诠释了北京的包容和厚德。诚如谈小爱的扮演者王茜华所说:“我就是一个‘异乡人’,刚开始来北京发展,经历了沟沟坎坎,但终归还是北京成就了我,让我实现了人生的最大梦想。”
《我在北京,挺好的》之所以受到观众热捧,是因为它真实再现了外乡人的北京生活,在大家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把它视为追梦圆梦的理想之地。身居京城,在我们周围,像谈小爱这样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可以说比比皆是。
十年前,我的一个表妹大学毕业后,不甘于在老家小县城里混一辈子,抱着试试看心理来北京闯荡。开始时觉得北京太大,人生地不熟的,不像在老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是亲戚、熟人,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然而不知不觉间她渐渐适应了,言谈举止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给老板打工,到自己成为老板,她只用了3年时间,生意越做越大。一晃十来年过去了,当初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富美”,她不但在北京成家结婚,生儿养子,而且有车有房,该有的那样都不差。我虽为政府机关公务员,同她这个外来妹相比,如今的生活水平简直差了一大截。在她这个外乡人(户籍在外地老家)面前,我更像一个有些穷酸的外乡人了。
在我居住的楼下商场旁边,有对从山东农村来的小两口,专做鸡蛋灌饼小营生,由于他们做出的鸡蛋灌饼比较地道,使得其摊位前从早到晚客流不断。每次从他们的摊位前经过,都看到小两口一边热情地招揽客人,一边手脚麻利地重复着鸡蛋灌饼的制作程序,其上下翻飞的娴熟动作令人眼花撩乱。据对面一家水果摊位的中年男子说,小两口一年的收入达到20万左右,足够在他们老家盖一栋漂亮的小楼了。想想,我在北京工作这么多年也没有混出套像样的房子来,心里不免酸酸的。然而,这就是北京,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都是凭本事挣钱。像我这样貌似体面的城里人,不过“外强中干”而已。然而能在北京扎下根儿来,多少也算混出点模儿样,足矣!
当然了,城市大了,什么样的声音都会有。比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北京在“幼升小”中对“五证”实行严格审核,有人便质疑北京“排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想,以北京目前的人口膨胀状况,如果外地人都想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学,北京岂不成了“一锅粥”,孩子的生活环境及教育质量从何谈起?审核“五证”主要是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更好的上学条件,保证他们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说北京的医疗资源、公交设施等,对北京人和外地人向来是一视同仁。乘地铁2元、公交刷卡4角的低票价,外地人一样享受。即使以后公交票价涨价了,也仍然没有内外之别,不管是谁乘车,都是一样的票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那就是老年人免费坐公交车和逛公园。然而,你可别认为这只对本市居民中的老年人免费,对外地在京居住的老年人也一样。这不,我的岳父母年岁大了,需要儿女照顾,每年来京长住,正当老人抱怨在京生活开销大时,社区为他们俩儿各办了一张北京市老年优待卡。自从有这卡,他们同北京老年人一样,每天免费享受坐公交和逛公园,心里美滋滋的,今后可以安心在京长住养老了。
“电视上演的北京怎么怎么好,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一样的,北京是我们共同的家”。每一位在京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大多会发出同样的感慨:“我在北京,挺好的!”(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