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灰霾,要“围剿”,不要“佯攻”
自打持续灰霾成了笼罩在百姓的“心肺之患”后,工作在京城的同志,常会接到上级下发的“重霾天气选择公交出行、公车停驶”之类的通知。我就纳闷了,重霾天停驶公车能换来蓝天白云吗?或者说平时超标排放积攒下的PM2.5仅靠这两天停驶消除得了吗?这不仅让我想起一句俗语:“屎都到屁门子上了,才想起建厕所。”
北京市机动车辆保守地说也有五百多万车辆,这些车到底有多少是“必需的”要打一个大大的“?”。就拿公务用车来说,在这些车辆停驶的日子里,城市运转非但没受影响,反而因少了会议和各种应酬,工作效率提高不少。既然在灰霾天气里公车可以停驶,平时就非得行驶不可么?如果全市机动车辆能砍掉一半,每天少排放多少尾气,对改善大气质量做多大贡献,这才是专家们应该测算的东西,也是政府部门致力求解的“方程式”。
“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报告中还说,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国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
瞧瞧,治污染、战灰霾,从理念到量化性目标都有了,剩下的就是战斗行动了。这不应是少数人或部分人在战斗,应当是一场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这场大规模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毕其攻于一役,而应该致力于打持久战、攻坚战。
然而,“宣战”之际,却有人对灰霾成因一再质疑,说治理机动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进而质疑限制机动车数量和出行量的措施。还说对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的管理是治标不治本,等等。诚然,尾气和油烟都算不上灰霾的唯一成因,但它一定是灰霾形成的“坏分子”之一,治理灰霾等环境污染,对尾气、油烟、扬尘、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一样都不能手软。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容不得心存杂念,更不应说风凉话,当务之急是瞄准污染源头,切实采取压、减、限等措施,合力攻坚,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下来。
时下治霾,很多方面像在搞“佯攻”。“佯攻”乃用兵之法,可以达到声东击西、攻其不备之效。治理灰霾不同于两军对垒,不需要“佯攻”,须合而围攻、全面出击才是。
还有人编造雷语恶化舆论生态,称“雾霾是因内蒙古树多挡风造成的”,挑战科学常识,引起公众哗然。灰霾“大敌”当前,这些在网上胡乱发表言论的人,岂止是“佯攻”,简直就是动摇“军心”的恶搞行为,必须群起而讨伐之。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面对“心肺之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固然重要,但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决胜不可小视。如,五粮液集团两轮车改共拍出571辆公务车,成交额达4764万元,很多人上下班“四轮”变“两轮”。这不仅是遏制“三公消费”的“破冰之举”,也是挑战灰霾的“绿色行动”,非常值得称道。(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