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说大白话的李克强尽显坦诚幽默风格
“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好柴”、“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不时用幽默的大白话,调动记者情绪,点燃公众激情,尽显坦诚务实的执政风格。
绘画上有种风格叫白描,简单线条见功力,如徐悲鸿重金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就属于此类艺术瑰宝。写作方面有种表现手法也叫白描,通篇没有形容词,全是大白话,作品描述却愈加鲜活形象,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藏”》等,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创作水准。
世界上什么样的话最能打动人?大白话也。在空话、套话、废话成为官场陋习的今天,如果你冷不丁地来句大白话、大实话来,人家会说你“幽默风趣”。很多情况下,直白之话是难能可贵的。
李克强总理就属于爱说大白话的人,即使站在全世界的人面前也概莫例外。比如,前两天的两会上,他面对中外记者坦言:“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需要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贴近老百姓的GDP”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去我们往往就GDP论GDP,所谈的内容,也是围绕GDP这个概念而展开,如“没有水分的GDP”“绿色GDP”等,但落脚点在哪儿?何为“没有水分”、“绿色”?缺乏具体的对照标准和衡量措施。“贴近老百姓的GDP”则不同,它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跳出GDP看GDP,就是看老百姓满不满意,老百姓收入增长有没有与GDP增长相适应,就业有没有增长,GDP增长有没有对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等。如果老百姓不认可、不接受,GDP再多也没用。真可谓:大白话说出民之所愿,大白话彰显执政理念,大白话藏着大学问、大智慧。
在被问到中国债务风险时,李总理用“开正门、堵偏门”的俗语去讲如何规范融资平台,以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去阐述观点。
“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遇万难还须放胆,破困局要用智慧”、“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有着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李克强,讲话时很少空泛谈论,大白话总是脱口而出,被公众视为“精彩语录”。我想,这既是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的体现,更体现出执政理念的转变与提升。(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