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镇党委书记的“三少三多”折射出什么?
1月7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耐人寻味,标题为《一个镇党委书记的“三多三少”》。该文借昌平区阳坊镇党委书记吕晨飞之口,生动讲述了反“四风”、正作风带来的可喜变化。
究竟是什么样的“三少三多”呢?请听这位镇党委书记是怎么说的,我也穿插发表点感言。
“三少”之一是接待少了,上面来人了,不再饭桌持久战,最多到食堂吃个工作餐。之二是文件少了,不光数量减少,穿靴戴帽的套话、虚话也不多见了。之三是会议少了,套开和合并的会议占了一大半,大部分会议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不再会海熬时间了。
说到开会,记得数年前,有篇《今年的会到哪儿开》的杂文,其中写到:“冬到深圳海南鼓浪屿,夏到青岛大连北戴河,春到洛阳大理看花,秋到乌鲁木齐吃瓜……今年的会到哪开?有人提议到世界屋脊西藏,有人提议走出国门……”杂文虽尖刻,却不失一针见血。如今,不仅会议少了、短了,而且因陋就简,省出多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呀!最近有项统计,近一年多来,全国减少政府性开支多达数千亿元,政府存款余额创纪录地达到4万多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几乎一倍。可以说,省下如此巨额资金,与转变豪华会风和奢靡接待风是直接挂勾的。君不见,那些高档餐饮原先风生水起,靠官员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恣意消耗,从而成为围绕公款消费的特殊行业。如今却是一片愁云惨雾,门前冷落鞍马稀。这就是明证。
说到“三多”,自然不是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的“三多”,这位贪腐官员因钱多、房多、女人多而被称作“许三多”。这里的“三多”,说的是主动接触群众的时间多了,用于民生支出的经费多了,对于地区长远发展的思考多了。这位镇党委书记讲,过去的一年,因为缩减了文山会海,走访群众的时间多了,办事不靠拍脑门子了,为村民办的好事、实事多了。他们将“三公”经费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民生工程,其中10个惠民项目,个个被百姓叫好。由于各种应酬少了、公家的酒不喝了,工作时间充裕了,头脑变得清醒了,他们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放到社会管理、地区文化建设等长远发展上来。
无论是“三少”,还是“三多”,都是整肃“四风”、清除作风之弊和行为之垢的应有之义。近一年来,在反“四风”上老虎苍蝇一起打,全国共有3万多人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其中包括落马的18名省部级官员。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乐观。“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在制度化、长效性上下功夫。据媒体披露,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出现一些“变异”的招数,如不让登门送礼,就快递“礼品册”;不敢明里宴请,就转入“地下”进行;不用公车招摇过市,就“借用”私营老板的豪华私车。由此看来,反“四风”不能一阵风,要打持久战,一方面要攥紧政府的“钱袋子”,一方面要在审查监督方面层层设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长期抓、抓经常,人人喊打,久久为功,歪风邪气才能销声匿迹,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过得安稳、红火。(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