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北京在行动
这是一个无法掖着藏着的问题:很多外地官员退休前,往往被照顾地性调入京城,一家人则随之落户北京,这些家庭基本是住大房子、坐好车的主儿,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很多外地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家乡效力,选择到北京闯荡,原因是北京就业环境好、发展机遇多;很多外地务工人员也把北京作为挣钱的首选目标,在他们眼里京城遍地是黄金,谁都可以捞一把……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人口持续疯长,已经让北京这个古老城市不堪重负。
有材料显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018万人,比1990年增加87%。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北京市人口增加637万人,是前一个十年增加人口数量的两倍多。据悉,北京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城镇化的速度和强度,在全世界都是最大的。伦敦发展最快的时候一年增加七万多人,纽约在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候一年增加十多万人,东京一年增加二十万人。而北京现在一年新增六七十万人,持续这么增加,十年可再造一个北京城。
在全市两千多万人口中,外来人口约八百万,近十年新增四百多万。这是一道算术题,可以换算一下,在北京市人口增量中,户籍人口虽然增长迅猛,但还不是最“疯”,户籍人口增加对全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到四分之一,另外超过四分之三的增长是外来人口造成的。
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同时,北京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显得捉襟见肘。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的1/35。目前北京的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55%的成品油均需从外地调入。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切肤之痛。先说交通,北京的道路越来越宽、地铁交通越来越发达,但大家出行越来越难,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堵在路上有时赶不上步行快,地铁、公交车里的人则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常常被挤得下不去车。不怪天不怪地,都是人多造成的,纵然城市天天“摊大饼”,也架不住那么多的人潮水般地往里拥呀!
再说城市生活垃圾,虽然我们积极倡导和推进垃圾减量,但每天产生垃圾仍多达1.7万吨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形象地说,如果用装载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串,几乎可绕北京三环一圈,长度接近50公里。这样一年、五年、十年下来,又该产生多少垃圾呢?虽说目前北京在垃圾处理上“大干快上”,焚烧、填埋、生化处理等方式全用上了,且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却仍然摆脱垃圾围城的困境。归根结底,都是人多惹得祸。
至于住房问题,我不说,大家都懂得。人多必然推高房价,畸高房价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无房族”,这是一道不好破解的难题,什么房产税、限购令等只能起调节作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有让扎堆的人口疏散开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像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所说,人口的快速增加,使我们连呼吸的空气都那么紧张、奢侈,城市生活突然变得这么艰难。
北京人口缘何如此聚集?说白了,是人口出入的把控上出了问题,不管是军队干部、还是地方官员,也不管工作调进还是调出,几乎都把家固定在京城,人口只进不出。更有一些低端的第三产业、制造业等,吸引大量的人来就业,成为北京人口疯长的主因。在12月22日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及首都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痛下决心进行治理……” 王安顺市长在工作报告中讲到2014年的重点任务时,列在首位的是:着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坚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北京终于发力了!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的精神,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全市总动员,全面打响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据悉,为推动产业升级,控制人口增长,北京将着力做好“加法”和“减法”: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符合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的产业,形成首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加大调整低端产业的力度,进一步淘汰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低端加工业,关闭一批服装、建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减少这些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土地的占用、能源的消耗,实现“腾笼换鸟”。
对于北京来说,无论是打造世界城市,还是建设和谐宜居之都,这些都是必须的!(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