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长龙”,攻坚克难再“牵手”
(2013-10-25 07:35:57)
标签:
董聚山双向旅客中心区大大 |
分类: 时事评论 |
北京“地下长龙”,攻坚克难再“牵手”
前些年在东北工作时,每次回河北老家,在北京换乘火车是常有的事,由于北京站与北京西站之间没有地铁,通常要拎着大包小包地奔波于两站之间,无论是打车,还是乘坐公交车,那种火急火燎的急促和劳累不堪的无奈,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个时候常想,如果地铁一号线或二号线能够将两站连接起来该有多好。
没想到这个梦想很快就要成真。7月29日,随着一台潜行于地下数十米的“巨无霸”盾构机浮出地面,一条长达9.15公里、直径为12米的地下隧道贯通了。这条投资数十亿元的铁路地下直径线建成后,可容两列电气化列车双向行驶于北京站、北京西站之间;两大铁路枢纽间,数以千万计的中转旅客可全部地下换乘,无中转的旅客也可以就近选择在北京站或北京西站上下车,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北京中心城区的地面交通压力。我虽然已经不在东北工作,如今生活在北京,乘火车出行无须再在两大站换乘,但仍然为这一交通变化感到由衷欢欣。这毕竟是一件大好事,无论对北京人,还是对外来客都大有好处,尤其对改善北京交通环境,建设“世界城市”,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据悉,北京站与北京西站地下隧道深达45米,有两条地下隧道上下交错地位居其上,分别为地铁2号线、4号线,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被行业人士称为“北京史上难度最大的地下工程”。隧道须穿越西便门桥、天宁寺桥、护城河,然后逐渐与地铁2号线平行,最小间距仅1.75米。随后下穿4号线宣武门车站,再上穿5号线崇文门站,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北京三大地铁干线的正常运营和前三门大街、二环路的车辆通行。同时,明城墙、箭楼、正阳门这些国家级文物都紧邻隧道,地面沉降控制不容半点闪失。
隧道设计和施工建设者们告诉笔者,2007年6月,这条铁路“地下线”破土动工,工程掘进屡屡遭遇“拦路虎”。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苛刻”地下施工条件,他们必须用更加“苛刻”的施工标准去实施,需要无条件地攻克“四大技术”:即“稳得住”,重达数百吨的盾构机,在敏感地段施工,地面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啃得动”,刀盘刀具与地层适应性技术创造“最佳”。“排得走”,施工在都市中心区,环保达标排放技术必须完全过关。“修得好”,盾构机刀盘在隧道内高压环境下的修复技术创造奇迹。此外,什么“明挖法”、“盖挖法”、“洞桩法”、“CRD法”等十八武艺全部派上了用场,并且涉及到7类28条地下管线迁改和350多棵树木的迁移,其中古树移栽11棵,全部成活。
可以说,首都两大枢纽火车站的“地下长龙”建设工程,不留隐患、干得漂亮,可喜可贺。接下来,我们翘首以待的事情就是通车运行了。不过,不用急,俗话说“慢功出细活”,这么重要的地下工程可是百年、千年大计呀,千万含糊不得!听说要到2015年,也就是后年,我们耐心等待两大铁路枢纽地下“牵手”的那一天。(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