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京城,住有所居不是梦
(2013-10-24 07:23:21)
标签:
董聚山时候保障性住房设施齐全千元 |
分类: 时事评论 |
人在京城,住有所居不是梦
近日到北京市公租房体验馆参观,一套套宽敞明亮、素雅漂亮、设施齐全的公租房,令人怦然心动,望眼欲穿。这里展示的公租房样板房有30平米、40平米、55平米、60平米等不同户型,可满足1至3口之家居住需要,是北京低收入家庭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谈起公租房,很多人都会认为,公租房虽好,但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是呵,人在京城,房价畸高,涨声一片,这连五环路以外的新建商品房大多都涨到每平米五万元以上,每月花上一两千元就想住上这么好的公租房,做梦去吧!
这话也不无道理,目前北京建成并入住的公租房毕竟才有几万套,对于常住人口多达两千多万的特大城市北京来说,无疑是僧多粥少,杯水车薪。
没错,就目前而言,北京市公租房数量绝对满足不了所有困难家庭,但就实现北京人的安居梦来说,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开局。
回顾北京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历史,有多少往事令人欣慰、感怀。无论是始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的危旧房改造、“康居工程”,还是始于新世纪之初的限价商品住房、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建设,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安居”,上百万户居民告别了狭窄低矮的危旧平房,告别了一大家子人共住一陋室的“蜗居”生活,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政府的“安居工程”,北京人的幸福指数该要打多少折扣。
再说现在的公租房建设,可以说是解决城市居民安居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和划时代课题。众所周知,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张,是北京城市发展面临困局。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实现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住房保障结构,确保公平和效率。而“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政策转向,无疑把公租房建设发展推向住房保障的前沿阵地,预示着这一住房保障改革事业的方兴未艾,将惠及大多数城市低收入群体。
有一串数字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列入了北京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0万套,公开配租配售50万套,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等定向安置住房50万套。
可以相见,当我们走过2015年的时候,随着这百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兑现,将会有百万个低收入家庭解决安居问题,伴随而来的是整个北京的住房结构变化,如对商品房价格的理性回归,对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等,都将起到“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随着全市公租房的建设发展,人们的住房观念必将产生很大转变,由此对住房政策的稳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可以促使人们安然享用租赁性质的住房,即大家形成这样共识:并非拥有住房产权才算“安居”,住有所居就是“安居”;或者说,不管以什么形式、通过何种渠道获得住房,都可以实现“安居”的梦想。
身为北京人,我只想说“住有所居”不是梦,就在我们对“中国梦”的追逐中。(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