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善后,真情抚慰灾民心
“一条柏油路,盖住了工程车碾压数日的土坡;柏油路分岔,成了一条条水泥小道:小道通往一排排枣红色、乳白色外墙的小屋;屋里点起灯来,照亮了一个个期待温暖的家……中心区的健身广场上,乒乓球桌、健身器械已安装完成,一条沥青路面黑亮平坦,直接通往大路。缓坡铺设草坪,设置木制台阶,走起来感觉很是舒服……”(2012年8月6日北京日报)
这美丽而温馨的场景,并不是哪一部童话小说里的描写,而是北京特大暴雨重灾区——房山区安置点的真实写照。
一场60年不见的特大暴雨洪灾,让京郊房山、门头沟、丰台等区县的群众遭受劫难,痛失家园。临危受命,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施工单位数万建设大军,开赴“前线”,日夜鏖战,创造了工程建设的“北京速度”。房山区安置房居住区,本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高低起伏的丘陵。然而,在10天时间里,工程建设的勇士们在连降大雨的不利条件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5731间安置房建设任务,而且工程建设质量也堪称一流。安置房建设首先选择了地势高、市政配套比较齐全的地方,所有安置点都进行了地质勘察评估,避开泄洪区域;在设计上,配备有公共卫生间和公共浴室,并选用最好的建筑材料。过渡安置房墙体达200毫米厚,由主体结构、外保温板和内保温板组成,具有保温性能好、阻燃、节能、环保等特点,至于用水用电、洗衣做饭等日常生活保障更是没得说,受灾群众可以舒舒服服地住进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家。
当然,目前仍有受灾群众住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如丰台区王佐镇西王佐村的120位受灾村民,便吃住在村小学旁的17顶帐篷里。原来,他们镇立足长远,正着手盖周转房,承诺天冷之前让受灾群众都住进房子。不过,眼下的帐篷生活也算不错了,上面发放的被褥、电风扇、电热水壶、应急灯等物品一应俱全,水、电、通讯等都不成问题,活动室里摆放有大屏幕电视,乡亲们有吃有住有娱乐。
在救灾善后工作中,政府关切民生的那种浓浓的人为情怀处处闪现。在门头沟石门营新区安置房里,有的受灾居民的身份证被洪水冲走了,社区民警们闻悉,主动上门帮他们补办,还协调物业公司办理电卡、水卡。由于该小区迎来新主人,车辆增多,加上修路,大门口出现堵车,交警们便在早晚高峰时段赶来疏导交通,确保居民出行畅通。在受灾严重的潭柘寺镇各村,门头沟供电公司的电工走村串户排查用电隐患,给村民普及雨季用电安全知识。在房山区十渡镇西庄村,由于政府帮村民化解了险情,完成了善后工作,村中的老梧桐树下又跳了欢快的健身操,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救灾善后,真情抚慰灾民心。来自灾区的一串串故事,让人体味到一种别样的情,特别的爱!(董聚山)

http://t.cn/zW0FeK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