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迈向“世界城市”的脚步
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大目标,非常清晰地、蹦蹦高即可触摸到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并且聆听到了铿锵脚步声。这或许正是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备受关注、激奋人心之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主旨。其中详尽列出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人均GDP由2011年1.2万元增长到2万元左右,意味着北京在2020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意味着北京在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治理污染及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还有社会环境、首都文化、改革开放、市民福祉等方面,都有大幅突破和显著改善的量化指标。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达到50%,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养老制度,完成5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100万套保障房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等等,都是近乎刚性的指标,令人欢欣鼓舞。
众所周知,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目前,各方普遍认同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等。北京从“奥运城市”向“世界城市”迈进,是顺势而为,更是自我挑战。
那么,翘首以待的“世界城市”,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从大会的党代表、有关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都在同联系自己生活,生动描绘“世界城市”的别样生活。有的觉得,“世界城市”会让北京变得更“聪明”,体现在城市的智能化服务和人性化管理,如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触摸”式网络视频等。有的认为,“安全农业”是“世界城市”的必备条件,北京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以销售环节实现质量安全,打造首都农业品牌,使农民增收、市民放心消费。还有人坚信,村庄社区化管理也包含“世界城市”之中,其中包括村庄社区化信息管理、各项保障服务、生活垃圾处理等,让农民真正过上城市人生活。
如今,对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北京来说,“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号角已经吹响,全市人民自当踌躇满志,创造性地实现这一目标。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下大力气。总之,建设世界城市是一项集智聚力的系统工程,在朝着既定目标奋进中,北京决不能有丝毫懈怠。特别是全市党员干部必须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精神,去履行使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