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浅评之四
沐浴着春风夏雨,闻到了泥土芳香,听到了寻常百姓的家常话,感受着草根平民的喜怒哀乐——这是《人民日报》带给读者的一大惊喜!
作为全国第一党报的《人民日报》,向以严肃严谨著称。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民日报》一改其高高在上的“板”着的面孔,变得和蔼可亲和楚楚动人起来。如果说去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以网络新词顺应网络潮流,表现出亲近网民的举动,引发如潮热议,网友惊呼“标题给力”、“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那么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人民日报》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和亲和力。
先看头版头条位置,多少年来这个位置都被罩上一层浓厚而神圣的光环。刊登在这个位置的稿件,要么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要活动,要么是举世关注的重大会议,要么是全国性的重大典型和经验。一般的“一村一寨一沟、小家小户小人物”式的“小新闻”登不上这个宝座。
瞧瞧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标题加红框处理的稿子都是何方“神圣”?《牧民置新家
政府送厚礼》——带你走进四川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牧民家中,喜看政府给置办的“新房”中添置的价值2万元的“九大件”。《村里有个“老干局”》——为你展现江西萍乡上栗县新益村“老年协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喜人场景。《茶馆夜话商村事》——让你感受四川乐山市青龙村村民与区、镇领导和村干部共商村事、谋求发展的民主氛围。《边城新记》——使你置身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湘西山区小镇茶峒,品味农家的甘甜与苦涩。《也有欢喜也有愁》——给你讲述了陕西汉中市汉明村三个普通农民家庭喜中有忧的生活琐事……
原来党报也可以这么办!农民在村头、坑头上议论的话题也能登上堂堂的《人民日报》,草根百姓也可以和《人民日报》直接交流!难怪网友评论说“《人民日报》变了,变得和蔼可亲了,变得越来越受读者喜爱了……”
《人民日报》可以“弯下腰肢、伸出手来”拥抱民众,身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党报的《北京日报》自然也不甘落后,我们从其头版头条等显著位置可以读到这样的新闻:《免费市场多了
菜价降下来了》、《一个电话
家庭医生15分钟到咱家》、《小村之夜的党员会》……一篇篇清风扑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无不令人拍手称道。
新闻文风与工作作风紧密相连。在“走转改”活动中,众多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媒体都表现不俗,纷纷以记者蹲点、一线见闻等形式,走进基层,沉到一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喜百姓所喜,忧百姓所忧,采写出一大批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推动了党风政风建设。(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