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治堵新政化作民意“直通车”
(2010-12-14 07:15:01)
标签:
北京公车大禹治水立体交通网络巴塞罗那市 |
分类: 时事评论 |
“软硬兼施”话“治堵”
古时,大禹治水,变堵为疏,水患顿消,传为千古佳话。
如今,京城治堵,制定方略,征求民意,可谓正当其时。
综观北京治堵方案,应当说是硬性措施多多,力度相当的大。如,构建立体交通网络,2011年将开工建设西二环、东二环、西山隧道等地下隧道工程;2012年底前,建成广渠路二期等5条 37.3公里城市快速路等重点工程。此外,严控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发展公共交通、市行政机关公务车零增长、鼓励校车出行以及加大停车设施建设等诸多措施,都是可圈可点之良策,既有硬件建设,也有疏导之策,令人信心大增,击掌叫好。
如何让治堵新政化作民意“直通车”?则须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去落实,需要强硬的执行力来实现。从目前情况看,北京治堵方案的框架已定,也基本得到上下认可。能否把好事办好,关键看操作层面怎么样?“治堵”看似是个交通问题,其实是个社会统筹和疏导问题,能否“软硬兼施”,治本兼治,大众受益,长期管用,不妨在“三个结合”上做做文章:
一是把治堵同绿色出行相结合。汽车曾经是文明的象征,它给人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前所未有。然而,在它出生一百多年后,当死亡、污染、拥堵等与之“如影相随”时,很多人开始说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府对汽车步步“封堵”,限制其行驶路段,却大刀阔斧地修建自行车高速路,享受“绿色通道”待遇的自行车成了近半数市民的代步工具。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很多街道在周末只供自行车和行人穿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十八万市民租车骑行。在美国小城圣巴巴拉,不开车前来旅游的人住店吃饭可以打折。在欧洲的许多城镇,天天都是无车日。相形之下,作为“首堵”北京,应该给自行车和步行者提供应有待遇和空间,鼓励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二是把治堵同全民健身相结合。身为北京市民,当我看到周围许多身体肥胖和患有“三高”的同事,不得不舍弃汽车,改为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时,不由感慨:看来开车出行并非必须的,如果你去掉惰性,不讲究面子,也许完全没必要付出时间、金钱和健康去同“拥堵”较劲,把身体锻炼时间放在上下班路上,不是很好么?!当然,这同样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引导,最好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三是把治堵同公车改革相结合。治堵方案中提到,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等,可谓切中要害,但规定的不够具体,缺少细化和量化。公车数量过多并由此滋生的腐败问题,早就为社会所诟病,何不借治堵之机,正本清源。哪些岗位需要公车,谁享受公车待遇,一个单位需要几台公车,如何调整使用,包括对违者如何监督、怎样处理等,都应规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一来,被群众指责为“原地踏步”的公车改革,岂不水到渠成!道路交通也会因少了那么多公车而顿时变得流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