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24-07-05 15:59:44)
标签:

教育

it

分类: 教育理论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概念的引入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命题。什么是命题?命题通常写成什么形式?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列举的例子,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学习的相关知识: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真假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节主要讨论的命题形式上:“若p,则q”,通过改写之前列举的命题的例子,认识条件和结论。
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学过的关于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概念的形成
问题2:阅读教科书第17页“思考”,关于思考中的4个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的?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命题(1)~(4)的真假,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可以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
追问:(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追问中的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讨论交流的结果,阐明“命题真假”“由p推出q”“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给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命题出发,在判断,,过程中,明确,,关系,从而引入,,。
(三)概念的理解
问题3:(1)在教科书第17页‘思考“的四个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2)举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订正,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追问。
追问:(1)(2)(3)(4)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学生列举的例子,重点说明两点:
(1)必要条件的意义,,,
(2)辨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科书的例子和学生自己举例子,熟悉,,的意义,借助具体例子,分析必要性,突破理解必要条件的难点,通过对辨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
(四)概念的深化
例1,,,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教师给出解答示范,然后根据学生情况逐次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追问。
追问:(1),,,这样的充分条件唯一吗?如果不唯一,你能再给出几个不同的充分条件吗?
(2)这些充分条件都是初中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定理?
(3)请举例说明:数学中的判定定理都给出了判定相应数学对象的一个充分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将学生列举的充分条件写在黑板上,如下:,,,
补充完善学生讨论交流(2)的结果,点明要点:,,,
设计意图:一是熟练掌握利用,,,的方法;二是通过典型的,,,深化对“充分条件”的理解。
例2,,,
师生活动:同例1
设计意图:类似例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