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课时)
(2024-07-05 17:16:41)
标签:
教育it |
分类: 教育理论 |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第1课时)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初中函数“变量说”定义基础上,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表述函数概念,称为“对应关系说”,这比“变量说”更具一般性,其核心是“对应关系”。从大单元系统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初中函数内容,和高中前两章预备和过渡内容(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基础上,正式开始的高中数学内容,也是后续具体函数学习和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函数不仅贯穿数学课程始终,而且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工具和基础,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从具体实例出发,在初中“变量说”的基础上,抽象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等三个要素,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2)能在确定变量变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形式表示对应关系,理解y=f(x)的含义以及对应关系的本质,体会引入函数符号的必要性,能用函数的定义刻画简单具体的函数,增强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与能力;
(3)在由具体函数实例到一般函数概念的归纳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掌握了函数的初步知识,积累了用数形结合等方法研究函数图像与简单性质的经验,前两章又学习了高中数学的预备知识,初步具备了进一步学习高中函数知识的能力,但从初中的“变量说”到高中的“对应关系说”,学生面临新的数学思维上的困难,无论从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基于此,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建立函数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难点:函数概念的归纳抽象过程,以及函数三要素(特别是对应关系)的理解
阅读教科书例1~4,思考回答课本“思考”与“问题”,PPT展示例题核心信息(解析式、图象、表格),并呈现问题与追问,师生一起思考,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引入: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和工具。但是(借用节引导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
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如下情境回答问题:(1)(2)(3)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回答要点,再小组交流,并提醒学生先不要看教科书。让学生分组收集并归纳问题的回答要点,并将要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评。学生对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精确表述的示范。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函数概念,激发认知冲突,发现其中的不严谨,关注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尝试用精确的语言表述。
问题2:,,,,追问:,,,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题目后,自主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不同表示方法,既让学生熟悉表述方法,又训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追问,使学生进一步关注函数的三要素。
问题3:,,,
师生活动:给学生适当时间阅读思考,并追问:,,,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象描述对应关系有困难,可先让学生认可图象表示一个函数,然后通过教师讲解,给出对应关系的描述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问题4:,,,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方式,,分组练习,代表发言,教师给予点评,从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存在疑惑,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作适当讲解,从而使学生接受。
导学案表格填写,小组讨论完成,投屏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