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戊戌笔记:被文字唤醒的新诗迷园

(2021-01-28 08:19:38)

戊戌笔记:被文字唤醒的新诗迷园

   

杨然/

    

一个缺乏阅读的年代,歌舞升平盛行,新诗被流放至滚滚红尘的边缘,在那里,只有诗人的欣赏在自给自足。他找到了灵魂的诠释宫殿,独自开辟了一个新诗体裁的乐游园,既坚定又迷茫,有如来到一个崭新的语言旷野,所经历的一切境界,皆被一册册尘封的书籍唤醒;所走过的路径,皆被一颗颗文字照耀,沉睡是暂时的,苏醒却在承受空前的煎熬。

而他更是幸运的。幸运就在于他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笔,这笔成为他的灵魂替身,因而能够记录他的思想火花,为精神的点点滴滴注脚,将情绪的跌宕起伏锁定,对所有的感知予以备案,他使用的载体是“仁泽体诗歌”,由此构成他的新诗迷园,叫《戊戌笔记》诗系列,诗人的名字叫胡仁泽。

在这个“仁泽体诗歌”迷园里,诗人的灵魂获得了别样洞天,他被那些书籍所牵引,沉迷其中,又独立返观;他成为那些书籍迷宫的一部分,而又可以自由抽身,回归自己的来路,将带回的文字重新打量,转化为自我语言的标识;他所有的诗意都是被这些带回的文字唤醒的,形成自己的表达格式,像一个世外桃源,仅被他自己拥有、游览、反复陶醉而不知疲倦,他在那里流连忘返。

一个偶然的事情,我得以进入他的诗歌领地,被他的一篇篇诗章弄得应接不暇,在阅读方面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眩目感,宛若一个气喘吁吁的徒步者,忽然闯进一个高山开阔的地界,被眼前即陌生又奇特的诗歌景象所震撼,如若继续前往,却心知肚明自己并没有足够强大的阅读能量去支撑涉猎面如此宽广的诗歌探险;如果就此放弃,却又凭了热爱诗歌的本能狠下心来硬着头皮不愿作罢。确实,在这片迷人的“仁泽体诗歌”迷园面前,我产生了求知欲望,虽然有可能力不从心,但我还是继续闯进了那些新诗的未知领域。

我来到“戊戌笔记•读《鱼乐:忆顾城》”面前:“看上去或是乐的,鱼/拆除了取缔了鱼路/他乐土,想筑土为城/在城头,像个将士/女人称他为王”。这是顾城吗?跟我印象中的顾城,有层面上的差异。这个“仁泽体诗歌”迷园的游览乐趣也恰恰正在这里,给你预料不到的阅读内涵,那些新的印记,新的发现和启示:“文字搭桥,垒起一座小岛/十一次回游,分界线/随时待母语的命/蓝色线条画像海岸线/说出‘绵延的豁免权’”,这样的顾城意义,我还是头一回见识。

我面对“戊戌笔记•读《苏东坡传》”:“众河隐于一条河,不安与臃肿/隐于河,换骨的轻视脱胎的/光滑干净,大于众人的青脸/石头隐于水,悉知并规整流向/两岸吵嚷”,仿佛在意外中读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底片,这个底片的发现者,正是胡仁泽。一位伟大的东方文化的“不可救药者”,在古代诗词层面,留给我们多少无比光鲜亮泽的景象。而“仁泽体诗歌”迷园向我们展示出来的,却是这个古代伟人的“另一面”:“夕阳,是交完晨税后/东坡的酒晕/肘子更名,走卒万干山水/交出诗文的个人税/也预交一份家族的遗产作业,朝阳/在次日露面/追赶宣纸狂妄的思路/一条河吞下的口供里,有高山/焦虑的梦游”。说实话,当我读到这样的《苏东坡传》印象,我产生了羞愧感,如此“新见解,新气象”的“戊戌笔记”,绝对是由深厚的阅读基础支撑的,从而被众多奇妙的文字所唤醒,带来“仁泽体诗歌”迷园的新景观。

我在“戊戌笔记•读《高贵的苦难》”面前叹为观止:“熟透的红心辨识风向,把自己/举成灯笼吧,照亮人间忧郁的良知/草垛轻廓,深藏一把火的爱/等待飓风,像雄鹰般飞翔/天高田阔,让田鼠抬头羡慕/风车轰响,与远方的寒风共鸣/鹅毛般的大雪,将扛来漫天的鹅毛笔”,我想到了我听到过的那些忧郁的歌曲,和那些壮丽的油画。尤其是,我竟然莫名其妙想起已经“失联”十多年的一位诗人。那个诗人,当他从满头黑发摇身一变而为一个光头,来到冉义,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现在成了一名十二月党人”。而在“仁泽体诗歌”迷园,面对《高贵的苦难》,我见到令我颤栗不已的“漫天的鹅毛笔”。一个民族文学真正的光荣,生命力不在春光明媚境地,而在苦难无边的高寒地带。

我在“戊戌笔记•读《未完成的诗》”面前惊叹:“这本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屝页编号S227/323/盖条形码B0053506/一个模糊图书馆藏书章/孔夫子是好人旧书网是避难所”,我叹诗人胡仁泽对他的“淘宝奇遇”如此细心,如此珍爱因而玩味不已。他是那么沉醉期间:“你收留了她,给她96平米/掂着诗集,不像砖头/从第一页漫步至166/没有三步并成两步,诗人不贪心/辞去朗诵的喇叭花,青藤绕膝”。他安逸于“96平增加了0.01厚”,这种“数字化”处理自己的诗歌,从细微处折射出诗人对世界文学珍品的厚爱与坚守。

我在“戊戌笔记•读《无止境》”面前惊异:“‘愈陷愈深的内部,飞蛾透过/窗子看着我们,在八月’/人行道上,一排树刚被砍头/新鲜的碗口,瞬间团结新唇”,在这里,扎加耶夫斯基的诗句带给他多少突如其来的意象,“深藏的热推高温度计/刻度老旧。八月初日/反复摁你在课桌/复印你落款的往日,嵌入/黄色的肉身,仿佛胎记/或有上帝来认领,雨替谁敲门”,简直令人想入非非,诗歌的“意象力”,在这里达到了绝妙的辐射和醍醐灌顶的发挥。

不论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那些沉睡在另一个世界的苍茫无边的文字,由于广泛的阅读,使诗人胡仁泽获得了不仅是中国还包括外国文学良知的滋养,精神深处的艺术灵感被感召到细腻的语言层面,他的情愫和感知步入特立独行的“戊戌笔记”诗歌境界,对我这样的阅读狭隘者,有着莫大的“意念冲击力”;对我这样沉迷于《如梦所遇》意境的诗人,具有格外的“写作共振效应”。在这个鹤立鸡群的“仁泽体诗歌”迷园,同样是基于阅读,我有所感慨,也有所共鸣,尤其是,我有所发现,产生了极其难得的步入未知领域的诗歌愉悦感。这是诗人胡仁泽面对当今虚浮甚嚣、狂燥盛行的“诗坛”,为当今诗歌探索贡献的一个创新文本,具有深沉的精神意义和实在的艺术内涵,在诗歌语感方面注重内在音律的制控,具有严谨的语句讲究,所谓“仁泽体诗歌”迷园,他的“迷”也正在这里。这种由于阅读产生的文学创新是迷人的,一个文学精神照耀另一个文学精神,一个诗歌灵魂唤醒另一个诗歌灵魂,一片艺术文字照耀另一片艺术文字,在这方面,“仁泽体诗歌”迷园具有特别显著的启迪价值和非凡的地标意义。

    202065日写于三河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