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掌故——双桥门张西

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兵燹战乱,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渺无人烟。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建立后,下令从全国人口稠密的地区,向淮河流域移民,开垦荒地,充实人口,发展经济,增加税赋。门西张的张姓村民,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曲沃,奉旨千里迢迢迁居沿涡沿淝,搭盖茅庐,播种谷物,喂养家畜,繁衍生息。门西张的张姓村民,原先住离这里不远的淝南张老庄,清嘉庆年间,见这里荒地连片,资源丰富,由张老庄迁居这里,相继建起两处相邻的村庄:南面的村庄房门全朝南,称门南张家;北面的村庄房门全朝西,称门西张家,简称门张西。




旧时,凡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建庙祭祀神灵的习俗。张姓来到此地,与周边其他姓氏协商,建起一座颂扬神仙崔知县的府君庙,并视为张姓家庙。古时以水兴市,门张西、门南张家,靠近北淝河,为宿南双桥到褚集、龙亢的交通咽喉。抗日战争期间,彭雪枫将军率新四军进军淮上,门张西与门南张家,为新四军防区。1941年4月1日,驻蒙城界沟集顽军142师424团,在褚集南荣庄与新四军11旅滕海清部发生摩擦。驻蒙城县板桥、宿县南平集的日伪军步骑400余人,乘机进攻新四军防区褚集洄沟与宿南双桥,新四军滕海清部顿时陷入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南北两面夹击中。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新四军11旅旅长滕海清,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首先集中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痛击北进的国民党顽军424团,毙伤顽军20余人,将其打得丢盔弃甲。继而回师北上,迎头痛击由双桥向南进犯的日伪军,一举将日伪军包围在门张西。
当年,门张西20余户100余人。日伪军进村之前,老百姓已撤到村外。为防日伪军步兵骑兵突围,新四军6连在包围门张西的同时,占领门张西南面的淝河张浅子渡口。炮声隆隆,弹飞如雨,敌我双方在门张西鏖战。新四军前赴后继,越战越勇。日伪军损兵折将,抱头鼠窜,向西北突围,又遭新四军特务团4连的枪炮痛击。门张西之战,新四军以伤6人的微小代价,向南打退国党顽军的进攻,向北打退日伪军的进犯,毙伤日伪军40余人,缴获东洋战马一匹,为抗战期间新四军经典战例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宿怀县委、县民主政府主要领导汪冰石、郑淮舟、崔剑晓等,经常到门张西、门南张家开展革命活动,带领干部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进攻,巩固了宿怀县红色解放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