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千岁 (连载之三)
(2009-03-06 16:05:46)
标签:
馆阁千岁宰相心衰欧阳修洛阳杂谈 |
分类: 心灵空间 |
□杨青平
欧阳修29岁已“心衰面老”,这有诗为证。此时,他已从洛阳调入汴京为官两年。洛阳故旧自汴归洛,欧阳修写了一首长诗送他。诗中说自己“心衰面老畏人问,惊我瘦骨清如冰”,为什么心衰面老、瘦骨如冰呢?因为“今年七月妹丧夫,稚儿孀女啼呱呱。季秋九月我丧妇,十月厌厌成病躯”。七月,欧阳修的妹妹死了丈夫,带着女儿投奔哥哥。需要解释的是,这个女儿不是妹妹亲生的,而是丈夫的前妻留下的。九月,欧阳修的续弦妻子也病死了,与欧阳修共同生活不到一年。欧阳修的结发妻子早在他为洛阳推官时就病死了。三年之内死了两任妻子,妹妹又孀居,欧阳修怎不心衰面老、瘦骨如冰?
欧阳修的家庭不幸令人惋惜,但他的文学声名却令人欣慰。他在洛阳为官期间遇上一个好领导,叫钱惟演,是文学大家,文名天下第三。第一是杨亿,已去世十年;第二是刘筠,刚刚去世。那么钱惟演实际上已是天下第一。钱惟演是个独特的长官,他允许欧阳修等一帮青年官员懈于政事,专心文学;他是骈文高手,却不反对欧阳修等人弃骈文,写古文。在他的领导下,洛阳成为全国的文学中心,欧阳修因此得以崭露头角。后经名臣推荐,严格考试,欧阳修迁官馆阁校勘。简单说,北宋的馆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社会科学院、国家出版社之总称,校勘就是校对整理图书文献。这一官职在今天并不吃香,但在北宋,士大夫皆以进入馆阁为荣,因为这里是朝廷的储才之地,朝廷高官十有八九出自馆阁。
欧阳修遭遇家庭不幸的第二年,又遭政治打击,这起因于范仲淹。范仲淹比欧阳修大18岁,以刚正直谏闻名朝野。8年前,范仲淹由地方官选拔入馆阁,后因上书批评仁宗皇帝,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在地方卓有政绩,仍不停地上书针砭时弊。仁宗其实是个厚道爱才的皇帝,便召范仲淹进京,半年后代理开封府知府。在任又半年,在官员选拔问题上与当朝宰相发生论战。两相权衡,仁宗保宰相,贬范仲淹。朝中几个刚直之士站出来替范仲淹说话,其中就有欧阳修,结果都被贬出京城,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夷陵即今湖北宜昌,当时是个偏僻贫穷的小县,仅有一千多户。欧阳修带着老母、寡妹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8岁的外甥女,辗转走了几千里水路,费时4个月才到达。
这个8岁的小女孩,9年后让欧阳修陷入绯闻之中,在政坛上遭遇第二次打击。此女长大后,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却与仆人私通,被其夫送到开封府审问。欧阳修的政敌借机联想:如此风流女子,与欧阳修是否有染?此女果然说出未嫁之时曾与欧阳修有私情。这想必是大堂之上威逼利诱的结果。案情报于宰相,宰相报于皇帝,宰相遣官再审,皇帝遣太监监审。再审官维持原判,监审的太监则说,我服侍皇帝左右,皇帝不隔三日不言及欧阳修,你维持原判,是迎合宰相之意,他日若翻案,我可吃罪不起。再审官也害怕了,只好上奏:“修无罪,言者诬之耳!”
政敌们为何不择手段诬陷欧阳修?这又与范仲淹有关。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七八年间移官四地。这期间,北宋与西夏战事吃紧,边帅指挥无方,连遭败绩。言官上书皇帝,建议广开言路,举贤荐能,结果百官皆举荐范仲淹。范仲淹临危受命,赴陕西主持军务。范仲淹虽未打败西夏,但遏制了西夏的攻势,亦功不可没。北宋与西夏议和之后,范仲淹回朝,升任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整顿吏治。此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这时欧阳修也晋升为知谏院(言官之长),继续追随范仲淹。整顿吏治,触及众多守旧派的既得利益,反对声浪盖过改革的声浪。厚道而软弱的仁宗皇帝知难而退,范仲淹壮志难酬,只好自请外任,“庆历新政”失败。守旧派欲驱逐欧阳修而后快,绯闻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绯闻虽然澄清,欧阳修仍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此时他才40岁。40岁为何自称为“翁”?只因他连遭打击,身心憔悴,面相苍老,头发花白。这一年,范仲淹在邓州(今属河南)也写下了比《醉翁亭记》更有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壮心不已。欧阳修则移情山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29岁已“心衰面老”,这有诗为证。此时,他已从洛阳调入汴京为官两年。洛阳故旧自汴归洛,欧阳修写了一首长诗送他。诗中说自己“心衰面老畏人问,惊我瘦骨清如冰”,为什么心衰面老、瘦骨如冰呢?因为“今年七月妹丧夫,稚儿孀女啼呱呱。季秋九月我丧妇,十月厌厌成病躯”。七月,欧阳修的妹妹死了丈夫,带着女儿投奔哥哥。需要解释的是,这个女儿不是妹妹亲生的,而是丈夫的前妻留下的。九月,欧阳修的续弦妻子也病死了,与欧阳修共同生活不到一年。欧阳修的结发妻子早在他为洛阳推官时就病死了。三年之内死了两任妻子,妹妹又孀居,欧阳修怎不心衰面老、瘦骨如冰?
欧阳修的家庭不幸令人惋惜,但他的文学声名却令人欣慰。他在洛阳为官期间遇上一个好领导,叫钱惟演,是文学大家,文名天下第三。第一是杨亿,已去世十年;第二是刘筠,刚刚去世。那么钱惟演实际上已是天下第一。钱惟演是个独特的长官,他允许欧阳修等一帮青年官员懈于政事,专心文学;他是骈文高手,却不反对欧阳修等人弃骈文,写古文。在他的领导下,洛阳成为全国的文学中心,欧阳修因此得以崭露头角。后经名臣推荐,严格考试,欧阳修迁官馆阁校勘。简单说,北宋的馆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社会科学院、国家出版社之总称,校勘就是校对整理图书文献。这一官职在今天并不吃香,但在北宋,士大夫皆以进入馆阁为荣,因为这里是朝廷的储才之地,朝廷高官十有八九出自馆阁。
欧阳修遭遇家庭不幸的第二年,又遭政治打击,这起因于范仲淹。范仲淹比欧阳修大18岁,以刚正直谏闻名朝野。8年前,范仲淹由地方官选拔入馆阁,后因上书批评仁宗皇帝,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在地方卓有政绩,仍不停地上书针砭时弊。仁宗其实是个厚道爱才的皇帝,便召范仲淹进京,半年后代理开封府知府。在任又半年,在官员选拔问题上与当朝宰相发生论战。两相权衡,仁宗保宰相,贬范仲淹。朝中几个刚直之士站出来替范仲淹说话,其中就有欧阳修,结果都被贬出京城,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夷陵即今湖北宜昌,当时是个偏僻贫穷的小县,仅有一千多户。欧阳修带着老母、寡妹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8岁的外甥女,辗转走了几千里水路,费时4个月才到达。
这个8岁的小女孩,9年后让欧阳修陷入绯闻之中,在政坛上遭遇第二次打击。此女长大后,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却与仆人私通,被其夫送到开封府审问。欧阳修的政敌借机联想:如此风流女子,与欧阳修是否有染?此女果然说出未嫁之时曾与欧阳修有私情。这想必是大堂之上威逼利诱的结果。案情报于宰相,宰相报于皇帝,宰相遣官再审,皇帝遣太监监审。再审官维持原判,监审的太监则说,我服侍皇帝左右,皇帝不隔三日不言及欧阳修,你维持原判,是迎合宰相之意,他日若翻案,我可吃罪不起。再审官也害怕了,只好上奏:“修无罪,言者诬之耳!”
政敌们为何不择手段诬陷欧阳修?这又与范仲淹有关。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七八年间移官四地。这期间,北宋与西夏战事吃紧,边帅指挥无方,连遭败绩。言官上书皇帝,建议广开言路,举贤荐能,结果百官皆举荐范仲淹。范仲淹临危受命,赴陕西主持军务。范仲淹虽未打败西夏,但遏制了西夏的攻势,亦功不可没。北宋与西夏议和之后,范仲淹回朝,升任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整顿吏治。此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这时欧阳修也晋升为知谏院(言官之长),继续追随范仲淹。整顿吏治,触及众多守旧派的既得利益,反对声浪盖过改革的声浪。厚道而软弱的仁宗皇帝知难而退,范仲淹壮志难酬,只好自请外任,“庆历新政”失败。守旧派欲驱逐欧阳修而后快,绯闻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绯闻虽然澄清,欧阳修仍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此时他才40岁。40岁为何自称为“翁”?只因他连遭打击,身心憔悴,面相苍老,头发花白。这一年,范仲淹在邓州(今属河南)也写下了比《醉翁亭记》更有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壮心不已。欧阳修则移情山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前一篇:欧阳修千岁 (连载之四)
后一篇:欧阳修千岁(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