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pic.wenwo.com/fimg/3041961166.jpg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十年了。当听闻地震发生时,我就第一时间来到电视机旁,跟随着央视的画面认真而紧张地关注灾情的进展情况。全国范围内瞬间都陷入了极度悲伤,压抑的氛围之中。至今,我仍然避免更多地去回忆当时的场景。
作为青岛红十字会及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创办的青岛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志愿者,我时刻准备着,听候调遣,随时接受可能下达的心理援助任务。
后来,青岛只选派了数量有限的援助对外前往灾区第一线。而我们留在青岛,等候新任务的到来。
没有多久,任务来临。由于汶川大地震造成死难者众多,伤员全部安置在当地进行医疗救助,青岛做为地震灾区伤员的疏散救助地之一,准备迎接首批伤员的到来。
当我们心理救助人员为此全力准备之际,灾区伤员来青也没几日,在培训现场接到突发任务,精神卫生中心年轻的王医生与我被派往处置,也成为我们留守当地第一批次实际参与心理援助的人员。
来到现场得知,紧急情况并非来自伤员,而是参与救助的外科医生在连续加班手术后,突然出现了情绪及心理不适情况。这让我们非常意外。
最终经过我们与家属沟通,与当事人谨慎交流,终于做出排查,这名医生,原本就有一定的情绪及心理困惑,在来自灾区的大量手术工作来临时,引发某种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出现不适状况的发生。
后来,经过我们几次心理疏导后,医生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他再次投入到救助伤员的工作中去了。
这件事,也让我懂得了,作为救助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十分重要,助人的工作是有巨大损耗的,如果过度,不但不能很好地救助他人,最终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后来,我继续参加灾区来青伤员的救助工作,并荣幸地获得了当年的表彰。
https://pic.wenwo.com/fimg/49605183197.jpg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尽管汶川地震及我们参与的心理救助已过去了十年,但是过往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它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时常想起当时的情景。
如今,随着辛勤地努力和建设,汶川已焕发出新的生命,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将永存。
https://pic.wenwo.com/fimg/66338183561.jpg
衷心祝愿汶川一切安好!
文/潘鸣 一鸣心理创始人,心理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