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病”还是“心病”

标签:
赵红医学心理症状遗传个性功能感觉习惯躯体化教育 |
案例:女性、35岁,公司职员,因为胸闷、腹胀、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紧张不安一年,在综合性医院做过多次检查,排除了器质性问题后而来到心理门诊,原来她乡下的母亲一年前中风瘫痪,她接母亲到自家照看,不久就出现上述症状,因为自己患病不能照顾母亲,她不得不请了一个小保姆帮助照料,但因为有时保姆回家,只能靠她照料。她一进母亲的房间就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回家后不适感和强烈的焦虑继续出现,她为此困惑不解。到处求医。在武汉、广州、北京、上海求助过不少知名专家,大部分专家在给作躯体检查后都认为没病,但患者仍感痛苦难忍。后来才试着去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看心理科医生,给予帕罗西汀等药物并配合心理治疗,不适感和焦虑明显减轻。
躯体化障碍患者喜欢述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但往往查不出相应的阳性结果,因为无法用躯体的病因病理来解释症状,一般内科医生常会做出没病的判断,但病人难以相信,他们会更换医院、更换医生,然后反复就医、反复检查,走上一条就医的不归路。据统计,90年代上海市综合医院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门诊10%~20%,住院病人达20%~50%,
有数据显示,中国患者更习惯向医生仅陈述身体症状,希望帮助解决身体不适。虽然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社会和医疗机构在逐步重视心理卫生,在中国,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深入人心,使人们有了身体不适(尽管可能伴有情绪问题)还是更愿意求助于内科医生,以一些较为直接、易于接受的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以便能在繁忙的医疗机构中得到最快捷的药物治疗。
那么如何辨别是否罹患了躯体化障碍?
1.遗传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中以长期不良的生活事件为主要刺激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躯体化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治疗方面:
心理专家建议您1.首先心理治疗病人常常拒绝接受症状的实质在于心理问题,故以提高认知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探究并解决引起症状的内心冲突。这里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2)认知疗法 (3)精神动力疗法(4)环境及家庭治疗 (5)催眠暗示疗法:对某些暗示性较强的患者可以试用。
2.药物治疗针对某些躯体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即佐以涉及各系统症状的相应药物,例如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分别来减轻消化、呼吸系统症状。但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主要是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单纯心理治疗起效较慢,故抗焦虑、抗抑郁药宜尽早使用。原则是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以防干扰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症状,并应注意病情恢复后的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