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病”还是“心病”

(2010-03-14 09:05:25)
标签:

赵红

医学

心理症状

遗传

个性

功能

感觉

习惯

躯体化

教育

“身病”还是“心病”

案例:女性、35岁,公司职员,因为胸闷、腹胀、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紧张不安一年,在综合性医院做过多次检查,排除了器质性问题后而来到心理门诊,原来她乡下的母亲一年前中风瘫痪,她接母亲到自家照看,不久就出现上述症状,因为自己患病不能照顾母亲,她不得不请了一个小保姆帮助照料,但因为有时保姆回家,只能靠她照料。她一进母亲的房间就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回家后不适感和强烈的焦虑继续出现,她为此困惑不解。到处求医。在武汉、广州、北京、上海求助过不少知名专家,大部分专家在给作躯体检查后都认为没病,但患者仍感痛苦难忍。后来才试着去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看心理科医生,给予帕罗西汀等药物并配合心理治疗,不适感和焦虑明显减轻。

  

    概述: 

  躯体化障碍患者喜欢述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但往往查不出相应的阳性结果,因为无法用躯体的病因病理来解释症状,一般内科医生常会做出没病的判断,但病人难以相信,他们会更换医院、更换医生,然后反复就医、反复检查,走上一条就医的不归路。据统计,90年代上海市综合医院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门诊10%~20%,住院病人达20%~50%,  据南京一项调查,在综合性医院每天接待的病人中,大约有30%—50%的人声称自己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适,且多次检查都得不到明确的结果,这类患者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儿童和青年较少。由于对躯体化问题认识不足,我国的医疗机构每年要为此浪费数以亿计的医疗资源。患者过多地接受检查和诊治,反而增强了医源性暗示与自我暗示,从而会加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造成躯体化症状的医源性慢性化。

  有数据显示,中国患者更习惯向医生仅陈述身体症状,希望帮助解决身体不适。虽然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社会和医疗机构在逐步重视心理卫生,在中国,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深入人心,使人们有了身体不适(尽管可能伴有情绪问题)还是更愿意求助于内科医生,以一些较为直接、易于接受的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以便能在繁忙的医疗机构中得到最快捷的药物治疗。

  那么如何辨别是否罹患了躯体化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所以对于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固然要进行各种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但要考虑到躯体化障碍的存在可能性:

      (1)、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等诱发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医生启发下可能会充分暴露出来;(2)、症状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统、器官,病程长,患者为此而不安,到处求医或服药;(3)、不断拒绝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4)、症状和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5)、病人可获得“ 社会性收益”,即受到周围人群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

   躯体化障碍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遗传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中以长期不良的生活事件为主要刺激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躯体化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治疗方面:

  心理专家建议您1.首先心理治疗病人常常拒绝接受症状的实质在于心理问题,故以提高认知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探究并解决引起症状的内心冲突。这里包括 (1)支持性心理治疗(2)认知疗法 (3)精神动力疗法(4)环境及家庭治疗  (5)催眠暗示疗法:对某些暗示性较强的患者可以试用。

  2.药物治疗针对某些躯体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即佐以涉及各系统症状的相应药物,例如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分别来减轻消化、呼吸系统症状。但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主要是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单纯心理治疗起效较慢,故抗焦虑、抗抑郁药宜尽早使用。原则是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以防干扰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症状,并应注意病情恢复后的巩固治疗。

    3.其他治疗传统方法中针灸、理疗,如频谱治疗、按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等,对治疗慢性疼痛也是行之有效。皮神经刺激术不仅可起安慰、暗示效应,低频率刺激可通过内啡肽,高频率刺激通过5-HT起作用。生物反馈及其他全身放松治疗技巧,均可帮助病人放松,控制焦虑、疼痛等症状。保健气功锻炼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训练的好方法,这些均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状明显的患者。

  后记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生病只是一种生理方面的病变,而新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迁延过程是社会、心理和躯体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病不仅表现在躯体方面,也表现在心理和社会关系方面,

     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应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