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引]:你今天不幸,根源一定是你的原生家庭。无知而又偏执的父母打着爱的大旗,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塑造理想中的好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被父母漠视。孩子成了他们未成夙愿的炮灰,成为他们心灵慰藉的祭品。当这些问题的孩子走入社会后又以问题行为经营自己的人生,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于是他们自卑,暴力,自虐,同性恋,人际关系紧张,婚姻不稳定,甚至违法犯罪。请参与大辩论,让自己成长。并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原谅原本爱我们的父母
! !

高考将至,家长在焦虑。很多的家长认为,考上好的大学,一定就有好的前途,好的工作,好汽车,好的家庭。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青少年心理咨询,发现家长的想法是错误的。好大学与未来的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大家都清楚,1+2=3
,Cacl2+2Na=2Nacl+Ca ,Y=ax^2 +bx+c
,既不是我们家长发明的,也不是我们孩子创造的。那么十几年我们的孩子学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一种模仿。模仿像的,一定是有耐心,有毅力的人。而我们孩子得到的,仅仅是一种技能。还有我们的孩子,学习琴棋书画,都是模仿的过程。最终,仅仅是技能培养,没有什么更高深的更神秘的需要我们孩子去探索去创造。那么为什么一部分孩子模仿得像,而有些孩子模仿得不像呢?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内心是否有责任?是否有好奇心?是否勤劳?是否内心有爱?而我们今天家长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剥夺了了孩子的好奇心,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剥夺了孩子内心的爱!这样的还孩子,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模仿者?
责任:在家里,家长不让孩子承担任何的责任,大事小事都有家长来做。
好奇心:当孩子对很多新鲜的位置事件进行探索询问时,家长会严厉的说,这些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学习去!难道在孩子的学习生涯里,除了数理化就不需要其他领域的探索学习吗?
勤劳:家长不需要孩子承担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怎么能够独立生活劳动。我们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生存的最基本技能。
爱:家长平时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目的只有一个:好好学习数理化,但是就不给孩子时间爱自己。这些孩子长大后非常自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在团队里常常被孤立,冷落。
以上这些是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学习的。只有这些基本的硬件进入了我们孩子的大脑,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模仿数理化的优秀技能人才。在模仿过程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打下科学的基础。今天,这个帖子送给所有正在教育孩子的家长们,让你们清楚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拥有多高的分,而是要拥有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如果今天你的孩子,成绩不佳,足以证明他做人不够优秀。我们的家长可以为我们孩子在毅力,耐心,责任,感恩方面补补课。也许明年的他,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中国人常说,先做人,后做事。那么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就应该先成为一个积极的,好奇的,勤奋的,知道感恩的人。这样,他才能够对目前自己所做的事(课本知识)认真模仿(学习)。
有几句话送给我们的家长:先让您的孩子成为好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好学生。
存金存银,不如存个好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