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禹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浅析

(2013-01-11 21:58:10)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题讨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浅析

      2011级   禹剑

摘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在律诗的创作方面有着古往今来无人可匹敌的成就,律诗在他的笔下最终成熟和定型,正式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中五七律组诗为杜甫首创,这种组诗形式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律诗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以杜甫的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为例,通过对这组诗歌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杜甫律诗的艺术表现力作一简要窥探。

关键词: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律诗   艺术表现力

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律诗的贡献尤为重大,律诗在他的笔下最终成熟和定型。他不仅在数量上身体力行地创造了大量的律诗,而且在律诗的内容、句法、用字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造了组律的形式。在杜甫创作的律诗中,有大量的五七言组律。这种形式在杜甫笔下发端,也经过杜甫的努力创作而成为律诗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律诗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出了杜甫律诗创作的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就以《咏怀古迹五首》来对杜甫七言组律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作一简要探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七律组诗中的一组怀古诗。一般认为这组诗写于诗人因安史之乱而流亡夔州时。在这组诗中,诗人分别写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五个历史人物,题为咏怀古迹,实际是诗人借咏怀古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一、借咏怀抒己怀的主题思想

多首诗歌之所以能够放在一起成为组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诗歌具有相同的主题,主题贯穿于每一首诗歌之中,并将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是整组诗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更好的来理解组诗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体会诗人律诗创作的艺术手法,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这组诗的主题。

这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已经过了十几年,这十多年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11年,也是诗人避祸四方、流离失所的11年。诗人此时流亡蜀中,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的他,亲眼目睹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情况,看到它日益恶化的形势,再加上自己年老多病、无家可归、生活窘迫的不幸遭遇,年轻时的鸿鹄之志已难以实现,忠君报国的理想已化为梦幻。可想而知,诗人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的悲凉和痛苦,正好这个时候他又有机会见到了与这五个人有关的古迹,睹物思人,想到他们的遭遇,联想自己,诗人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了共鸣,所以他借助于组诗这种题材,来把自己的复杂情感分别题咏,而借咏古来抒己怀就成为了整组诗的主题。

二、艺术手法浅谈

1 律诗的对仗

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谈律诗就必须谈它的对仗艺术。在诗歌中使用对仗手法能够把律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出来。试看这组诗中的对仗:

第一首中,“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西南”对“东北”,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长安向西逃,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他又从长安逃到凤翔,长安光复后,在长安做官,又被贬官到华州。不做官后,又到了秦州,经同谷到四川。定居成都后,诗人又流寓梓州、阆州,又回到成都,再到云安,从云安到夔州。所以诗人说自己“支离东北”、“漂泊西南”。“ 天地间”对“风尘际”,写出了诗人漂泊流寓的范围之广。“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溪衣服”对“三峡楼台”,写诗人漂泊西南的生活,“云山”对“日月”,“ 淹日月”和“共云山”,写出了诗人漂泊滞留时间的长久和漂泊之地的广大偏僻。“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词客”对“羯胡”,羯胡,在这里指安禄山,词客指诗人自己,这句是诗人在感慨时事,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这两联中,“异代”对“千秋”,写出了诗人和宋玉所隔的时代之久,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却有相同之处,所以诗人借咏宋玉来抒怀。“云雨荒台”对“江山故宅”,写出了宋玉虽有报国之志,现在无人提及,宅废人亡,只有他那富有文采的辞赋留了下来,充满了悲伤。

第三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青冢”对“紫台”,“ 月夜”对“春风”,“ 空归”对“省识”。紫台,指汉宫。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渐远,关山无极。”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据《归州图经》中记载,胡地草多白色,只有王昭君墓上的草是青色,因此被称为“青冢”。这一句中“紫台”和“青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昭君的悲剧人生。“省识”,指约略的看出,“空归”指昭君远嫁匈奴,不能活着回来,这一对词写出了汉元帝的昏庸和昭君不能归乡的终身之恨。

第四首中,“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野寺”对“空山”,“ 村翁”对“水鹤”,写出了先主祠的位置和人们四时祭祀的情形。

第五首“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羽毛”对“筹策”,“筹策”指筹谋决策,“羽毛”指鸾凤,这一对词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才能的高度肯定和赞美,而下句中又通过和“伊吕”、“萧曹”来对比,进一步肯定他的卓越才干,表达出了作者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

2 高超的语言艺术

杜甫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在遣词用字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常常能够用寥寥数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例如“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短短两句话就将自己多年的逃亡生活概括了出来,又用“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一句写出自己流亡生活的时间之长和范围之广。又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一带的群山万壑像波涛起伏奔腾而下到达荆门,“赴”字用的极为生动,把无生命的山川景物写得富有生命活力,使得这首诗的开头极有气势,故吴瞻泰赞曰:“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句更是精炼,用14个字就写尽了昭君的悲剧一生,把昭君生前死后的寂寞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昭君在汉朝入宫而得不到帝王的宠幸,后又被赐予匈奴单于,远离故土。诗人用“一去”、“独留”两组词写出了她的孤独寂寞,“连朔漠”“向黄昏”,显得是那么的空旷凄清,写出了昭君离故土之远,也透露出了她的怨恨之情。

高超的语言艺术使的杜甫的诗歌精炼而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 大量的用典

律诗要受到格律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想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尽可能多地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诗人们常常借助于用典的手法。杜甫的诗歌中也用到了大量典故,后人在评论他的诗歌时曾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可见他诗中用典之多。在这组《咏怀古迹五首》中,诗人咏史抒怀,更是首首用典,并形成了独特的用典风格。

第一首咏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是南朝萧梁时人,虽少负才名,但一生坎坷。梁武帝末,侯景叛乱,他被迫逃亡江陵,投靠梁元帝萧绎,后奉命出使西魏,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永别江南,虽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他心里是十分痛苦的。所以他后期的诗作中常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悲叹。而杜甫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逃亡川蜀,也是难归故土,相似的经历使得诗人和庾信有了共鸣,因此,诗人在此借咏怀庾信来抒发自己的身世漂泊之感。

第二首中,“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是战国楚国人,是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他虽才华横溢,但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在《九辩》中,他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悲情,这首诗就用这句赋词开篇,“深知宋玉悲”,是言自己对宋玉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感叹了自己的遭遇。“风流儒雅”出自庾信《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一句,在这里指宋玉辞赋中所表现出的动人风彩。“云雨荒台岂梦思”,“云雨荒台”出自宋玉《高唐赋》中所述的巫山神女故事。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对襄王说:“先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神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荒台,即指云梦中高唐之台。这本是宋玉用以讽谏君主的。而此时楚国早已在历史中湮灭,宋玉的理想抱负也早已被人所淡忘,只留下了他的“江山古宅空文藻”。宋玉身世如此,诗人的又何尝不是呢?在此,诗人借宋玉政治仕途上的不得志之悲写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悲。

第三首咏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意谓仅凭画像,岂能辨识美人。《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阙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躬案其事,画工皆弃世,籍其家资皆巨万。”昭君入宫而不能得到君王宠幸,后又远嫁匈奴,难归故里,只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无边的朔漠。她的不幸遭遇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感,所以诗人借咏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怀。

第四首咏怀刘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刘备曾经到了三

峡这个地方,后在永安宫驾崩,虽然统一大业未成而中道崩殂,但他在贤相诸葛亮的辅佐下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死后人们对他们的祭祀不断,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君臣关系的颂扬。杜甫身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渴望建功立业,而能够像诸葛亮那样遇到贤明君王正是他所向往的。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曾为刘备献三分天下的计策,并帮助他开创蜀汉基业,“三分割据纡筹策”说的正是此事。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婵,一生鞠躬尽瘁,为蜀立下赫赫功劳,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也传达出自己不能向他那样为国效力的悲哀之情。

由上可知,在这五首诗中,诗人每首都用典来抒怀,而将它们放于一起

又使得整组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用典体系,借用这些典故,将诗人此时内心的情感尽情的表现了出来。

4  多变的写法

虽然是组诗,但是杜甫在每一首诗的写作上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这五首诗歌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诗人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首,第三首和第五首。

第一首咏庾信,但作者开篇既没写庾信宅也没写庾信,而是写自己“支离东北”与“漂泊西南”的人生经历,到第三联时才由“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联系到庾信,最后一联则主写庾信,通过“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句,在写庾信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第三首咏昭君则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咏怀而不点明古迹,这一首一开头就写古迹,从昭君村开始,写到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归结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句,在对昭君不幸遭遇感叹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一首以咏怀为主,这一首则是以感事为主,借昭君的人生遭遇来抒发感慨。这又是一种写法。

而第五首的写作手法又与前几首都不同。这首咏诸葛亮的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全篇议论。开篇指出诸葛亮的大名在宇宙中流传,从功名方面来给出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无限敬仰之情;次联则采用“万古云霄一羽毛”的比喻手法来高度赞扬诸葛亮的高尚道德和卓越才能;颈联从历史人物对比的角度给出了评价;尾联则说明了他才华横溢却大功未成的理由。纵观全诗,每一联都是在以诗议论,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抒发自己的怀抱。杜甫也以这首诗开律诗全篇议论之先河,丰富了律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是《咏怀古迹》,诗人却因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感慨,不同的思想感情,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在思想上更好地抒发了情感,在内容上丰富了组律的创作手法,增强了律诗的艺术表现力。

5 花开数朵,各表一支的结构

杜甫笔下的组诗,诗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串联,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如《前出塞九首》就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位兵士赴边的全过程,在情节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秋兴八首》则是以首章开篇,以下七首每首都承接上一首来写,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总分的结构。而《咏怀古迹五首》这组诗,可以说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支”的并列结构,五首诗歌在总的咏古抒怀的主题之下,各有侧重。以庾信来抒发身世飘零之感,以宋玉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以王昭君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以刘备和诸葛亮来抒发自己对友好君臣关系的向往之情,这些都是诗人此时情感中的一个方面,呈并列关系。而放在一起又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把诗人流亡夔州时身世漂泊、思念故土、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创了七言组诗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主要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作了简要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对杜甫的律诗,尤其是七律组诗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对他律诗的艺术表现力有所认识。但是,这组诗仅仅是杜甫众多律诗中的一组而已,它的艺术成就也仅仅是杜甫对律诗众多贡献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对杜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他的其他诗歌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本文可以对全面认识杜甫的诗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 周振甫.古代诗词三十讲.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木斋.唐诗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张忠纲.杜诗纵横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王涌蒙 路玉明主编.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

[6] 沈松勤胡可先 陶然著.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