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国毅:李商隐《无题》诗对“香草美人”的接受

(2013-01-14 21:2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题讨论

李商隐《无题》诗对“香草美人”的接受

2011级  张国毅

摘要:自楚辞问世以来,“香草美人”成为比兴手法重要内容之一。“香草美人”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及深刻的政治隐喻性逐渐得到文人的普遍认同,并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沿用和发展丰富。《无题》诗是李商隐首创的抒情体诗,“香草美人”的传统在这些诗歌中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同时李商隐在形式方面对“香草美人”进行了创造,成就了李商隐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大大增强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香草美人;《无题》诗;比兴

比兴是我国诗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兴在屈原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开拓了诗歌反映生活的深度,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范围,提高了诗歌反映生活的能力”。“香草美人”则是对比兴的进一步开拓,它使得物象从“自然界扩大到社会,从现实扩大到历史,从人间扩大到神界”。同时“香草美人”的政治隐喻性引起了古代文人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并且被长期沿用和发展丰富。生活在晚唐时代的李商隐,经历着社会动荡,颠沛流离,身怀万丈才,终生襟未开。这和历代仕途不顺文人的坎坷经历如出一辙,“香草美人”情结自然也会存在于李商隐的心中,成为李商隐抒发怀才不遇之悲的寄托。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其有意识地创作地抒情体诗,其中“香草美人”的传统得到了很好地继承,但李商隐凭借自身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对“香草美人”进行创造,使得《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别具一格,增强了《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一、《无题》诗的界定

关于无题诗的范围,不同学者观点不一。为尽量避免这种争议对本文分析的影响,本文均用李商隐诗集中以《无题》命名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这部分诗是李商隐有意识的用《无题》命名,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对叶葱奇先生《李商隐诗集注疏》的统计,以《无题》命名的诗共十九首。但其中的一些《无题》诗也是有争议的,如《无题二首》(待得郎来月已低 户外重阴暗不开)和《无题两首》(长眉画了绣帘开  寿阳公主嫁时粧),另有一篇《无题》(万里烟波)和其他《无题》诗不同,而且是被收录在新添诗外集,叶葱奇先生与纪昀观点一致认为“此是失去本题,而编录者书名曰无题。”对于以上五首有待商榷的,我们也不做深入分析。这样就剩下了十四首无异议的《无题》诗,他们是(取诗歌首句):“白道萦回入目霞”、“近知名阿侯”、“昨夜星辰昨夜风”、“ 闻道阊门萼绿華”、“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随急管”、“照梁初有情”、“八岁偷照镜” 、“紫府仙人号宝灯”“相见时难别亦难”、“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本文即以此作为研究文本依据。

二、《无题》诗对“香草美人”的继承

李商隐历来被誉为有屈、宋遗响。这或许和李商隐的一些自述有关,如“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有感》)、“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梓州罢吟寄同舍》)以及“……盖以徘徊胜境,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寓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许与其他评论家的评论有关,如“义山五七言律,多以男女遇合寄托君臣,即《离骚》美人芳草之意, 再如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云:“……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吴乔《西昆发微序》亦云:“无题诗十六篇,托为男女怨慕之辞,无一直陈本意,不亦风骚之极致哉?”

李商隐是深得楚辞要义似乎是很明显的,因此《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必然有对楚辞的继承,这主要体现在“香草美人”的寓意方面。笔者认为按照寄托对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借香草美人自喻的,二是借香草美人寄托他人的。后者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二是喻追求心悦女性的。结合上一节对《无题》诗的界定,笔者对十四首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寓意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是借“香草美人”自喻的。这在《无题》诗中不在少数。如: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人描述了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学会了各项技艺,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并且有着美丽的容貌。可悲的是到了出嫁的年龄却被父母深藏闺阁,虚耗青春,内心的苦闷日益增加,诗人对这样一位美少女是心怀感伤的。可这仅仅是感伤这个少女吗?“芙蓉做裙衩”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难道不相似吗?联系诗人“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等自述,我们就会明白其实这个少女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用美人自况自己生不逢时、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愤懑和感慨。《无题》诗十四首中的“照梁初有情”、“重帷深下莫愁堂”、“白道萦回入目霞” 、“何处哀筝随急管”、“ 凤尾香罗薄几重”均有诗人借“美人”以自喻的含义。

其次,用“香草美人”象征美好君臣关系、朋友关系或是寄托追求理想的政治环境。如“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贾氏、宓妃就是作者寄托的对象。这两位女子意象可以看做是诗人渴望得到的明君,亦或是贤臣,也可以看做是诗人渴望得到能够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朋友。从男女恋情象征着理想追求的传统看,再加之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的解释,这里的宓妃和贾氏寄托贤臣和朋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令狐绹既是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又在朝中为臣,因此冯浩等人认为此诗为令狐绹所写,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得到认可,得到赏识,笔者是认同的。作者将自己人生的感慨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诗作当中,抒发的是壮志未酬、无人赏识之悲。《无题》诗十四首中诸如此寓意的还有“紫府仙人号宝灯”、“来是空言去绝踪”等诗篇。

第三,表达对心悦女性的向往。如

近知名阿侯,住处小江流。腰细不胜舞,眉长为是愁。黄金堪作屋,何不作重楼。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華,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这三首诗中都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但这样的女子同时又是不可得的,不能一睹芳容的,诗文中传达出一种遗憾。纪昀评曰“小调艳词,无关大旨”。而且“香草美人”作为仅表达对美好女子、心仪女子向往的寓意,往往会被划入狎邪之作。但其实“‘求女’的行动本身即具有为诗人自己和国家祈福消灾的内在意义,不仅可以改变诗人自己的处境,也将对国家的兴亡有所益助。”这自然为我们理解“香草美人”意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李商隐处于晚唐,又经历六帝更替,朋党之争,流寄于不同的幕府,身有万丈才却得不到施展,作者自然会向往着一种稳定、繁荣、才有所用、志有所达的环境。但通过上述三首诗的整体意境可以体会出来作者的悲苦,就是这种求女行为也是不可实现的,呈现出一种艰难性。这和《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无题》诗对“香草美人”的发展

 不过诚如乔亿先生在《剑溪说诗》中提到的“节序同,景物同,而时有盛衰,境有苦乐,人心故字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诗文之用无穷焉。”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会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接受“香草美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了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这种创造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倾向于含蓄化、整体化、生活化。

这首先体现在与楚辞中“美人”意象的不同。楚辞中的“美人”以“女”、“美人”等字眼直接出现,起到提醒作用。屈原的“怨愤”溢于言表,让人能够通过“美人”意象体会屈原仕途不顺之悲,怀才不遇之伤。李商隐的“美人”却是以具体的描写表达含蓄的意思。“美人”意象可以说更加的含蓄、生活化。《无题》十四首中,直接提到“女”字的只有一首,且是“东家老女”,这与《离骚》中的“恐美人之迟暮”虽意思相近,但“美人”的感觉大不相同的。李商隐用于“自喻”的女性意象多是待嫁女性,这是极具生活感的。而且描写的很具体,宛如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内心心理活动。这就需要读者去体验。另外,李商隐《无题》诗十四首中的“美人”意象需要做整体化的理解,这些诗如果不通读全篇,你无法得知诗文是在描述一个女子,但诗人或通过装饰品,或通过生活场景,或通过身体部位描写让读者感知“美人”意象,比如说“腰细不胜舞,眉长为是愁”、“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等。“美人”的名字和《无题》的诗名一样,消匿不见了,这是《无题》诗与《楚辞》的不同之处。

另外,作为传统的“香草”意象,在《无题》诗十四首中出现了淡化的倾向。《楚辞》中的香草都是极具楚地色彩的植物,读来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屈原用“香草”喻高洁的品质,佩戴“香草”、饮用“香草”是《离骚》中经常出现的。但是这种“香草”意象在《无题》诗中出现了淡化。《离骚》中出现的十八种“香草”意象,我们在《无题》诗十四首中能找到四处,即“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这其中“芙蓉”的意象在《无题》诗十四首中出现最多,说明在李商隐心中的“香草”意象呈现一种稳定性特征。这种传统“香草”意象的淡化,笔者认为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能作者生活的地方和屈原相差甚远,地域性的差异导致植物、花草的差异;二是李商隐生活的时代较屈原的年代更加动荡,自己身世经历更加曲折、不幸,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感到的是一种无力感,这种情绪的积聚,导致文人自身的软弱性凸显,就不如屈原那样直抒愤懑,因此李商隐《无题》诗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内心的传递活动,直接实现诗人自己与“美人”意象的交接。

其次,这种创造体现在《无题》诗与其他文人“香草美人”意象的不同。“香草美人”自楚辞后,为后世文人所效仿并传承。六朝文学时即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咏物抒怀诗、神女诗、游仙诗的主要意象,如陆机的《塘上行》、傅玄的《拟四愁诗》、曹植的《洛神赋》都很好地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内涵。到了诗歌艺术辉煌发展的唐代,“香草美人”传统依旧没有改变,陈子昂的“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李白的“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等都体现对“香草美人”的继承。但仔细比较这些人的作品与李商隐《无题》诗的“香草美人”,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前者对香草美人是一种简略的、粗线条的描述,寄托痕迹非常明显,寄托的内容也非常的明确。他们只重寄托,而忽略了“香草美人”本身的可塑性,这样就缺乏生活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但李商隐不同,他赋予了香草美人意象以生活化的气息,而且描写的生动、具体。他所描写的香草也都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照,实现了“物”与我的统一。同时李商隐又对这些香草美人意象进行加工,重塑了他们生活化的气息,不着痕迹,却令人费解。他的香草美人意象都不固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自然流露的产物。

四、“香草美人”对《无题》诗艺术表现的作用

论述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香草美人”不仅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再确切的说是一种意象思维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物我关系。 “香草美人”作为比兴的重要内容既体现了一种物我关系的意象思维方式,又作为描写对象融入诗歌内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增强了诗歌的隐喻性。李商隐《无题》诗中描绘的香草美人意象,已不单单是比兴艺术手法,而是融入了象征手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善于用典的优点也应用于《无题》诗中。因此他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是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共同作用产生的意象。而这三种手法本身就有比喻、寄托的作用,从而使李商隐的《无题》诗歌隐喻性更加明显。解读其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不单单从比兴角度去解读,而是要融合各种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诗歌隐喻性的增强,使得诗歌的内容呈现多义性,这也就是对《无题》诗历来解释不仅相同的原因。这种内容上的多义性与诗体现出来的朦胧性特征是相呼应的。香草美人意象既有现实中的,又有神界的,既指向自然界,又联系着社会,时而出现在梦境,又时而是真实所见。这就出现了一种似有似无,虚实相生的朦胧性。这种朦胧性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继续需求象外之意,扩大了诗歌的外延性。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既体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又融入李商隐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从而使“香草美人”呈现出别样的风采。研究中国文人“香草美人”情结自然不能错过李商隐。在诗歌高度发达的唐代,在“诗仙”、“诗圣”、“诗鬼”云集的唐代,李商隐依然能够自称一家,成为唐诗历史上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足见其诗歌造诣之深。他的《无题》诗带给我们的远非“香草美人”意象的分析与思考,还有很多其他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虽然这些《无题》诗隐晦多义,虽然历来研究者众说纷纭,但正是这样,《无题》诗才显示出它的魅力,吸引人去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叶葱奇,《李商隐诗集注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汝弼、聂石樵笺注《玉谿生诗醇》,齐鲁书社,1987年版。

5.陈沆,《诗比兴笺》卷四《李商隐诗笺》,上海古籍出版1981年版。

6.谢忠凤,《李商隐无题诗与香草美人意象》,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

7.孟修祥,《论李商隐对楚辞的接受》,广西民族学院医学报,第24卷第5期,2002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