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随笔散花剑博客杂谈教育评论方法指导高中教育班主任工作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人们对于教师的指责,例如缺乏爱心、教书不大中、师德差等等,主要是由于差生引起的。
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老师要多关注差生,把转差作为己任,甚至用《从倒数第一到高考状元》这样的个案来激励自己。然而,后来我终于慢慢发现,我的想法和选择都是错误的。一个学生到了高三还是差生,大多无可救药。把倒数第一教成高考状元那只能是个讽刺和伪命题--既然能把倒数第一的人教成状元,那么顺数第一的人你又教成了什么呢?
关注差生往往是好心得不到好报,因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给老师带来的回报不同。
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成绩差的学生通常会对老师提意见,抱怨老师的教学;而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对老师评价也比较好。我带培优班的时候,学生满意率100%,一带普通班,学生就意见纷纷。难怪领导们喜欢带培优班,因为培优班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性强,而且更容易出成绩。
所以说,成绩好的学生成就了名师,而成绩差的学生败坏了老师。这个“败坏”不仅体现在提意见上,而且还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比如一个英语教师,完全用英语授课,培优班的学生听得懂,老师就会习惯用英语讲课,自身得到发展。然而普通班的学生就听不懂,就提意见,老师于是放慢进度、降低语速、增加汉语的使用……结果慢慢自己的水平也差了,结果一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又有了意见。
这些情况就提醒教师们该如何定位,关注差生的成绩是吃力不讨好的。老师关注差生,经常点差生提问,然而差生回答不到,心里不仅不感激反而会想:老师专门盯着我,故意与我为难,我恨死了,我偏不学!而另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又觉得不公平,他们心里会想,我成绩好反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真是偏心眼啊。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便没有了。所以说,关注差生是两头吃亏。
或曰:作为教师,不关注差生,良心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并非指对差生不闻不问,而是指不要关注差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抓两头促中间”被广泛提及。到底该如何抓两头呢?我以为,就是要抓前头的学习成绩,抓后头的纪律。老师不要指望后头的学生会出成绩,把精力放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上就是缘木求鱼。我不是侮辱差生,人各有志,各有所长,强扭的瓜不甜,你怎么能强求差生搞好成绩呢?譬如,一个人五音不全,但是却擅长绘画。如果老师非要他学好音乐而不许他画画,能说老师是爱护他吗?
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道理。如果老师真的要关心差生,不要总想着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这是没有出路的);而应该找出他们其它方面的闪光点,并助其发展。
我的四个结论:
1,不要向差生征求意见,差生的意见听得太多,不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利于教师自身进步;
2,名师都是由成绩好的学生成就的,普通班的老师难以翻起大浪。一个老师成功的法宝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自己多有水平或多有爱心。不是名师不要谈论自己师德差(收一两个红包就觉得自己师德差未免看低了师德的标准),一个老师只有成为名师之后,才更有“师德差”的条件--你不是名师,谁给你“师德差”的机会啊?获名获利最多的往往都是名师。
3,准确定位。把差生转化为优秀生往往只是总结发言时老师为自己脸上贴金而说的个案,当不得真--真有这样的神人就专门让他带差生好了。教育不是万能的,你若这样做,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藐视其他教师。
4,我还没见过哪个教师依靠关注差生成为名师,这是教育评价机制不良的恶果。资本家都是靠剥削发家致富的,双手沾满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