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应该更开放还是更封闭?(原创)

标签:
开放封闭科技路线理念 |
分类: 杰克杂谈 |
引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商业社会应该变得更开放还是更封闭?很久以来科技行业就有“开放”与“封闭”之争,其代表分别为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
一些人认为,开放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只有更加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选择封闭的系统,不然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在他们看来,企业选择开放或者封闭,都是适应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利益至上,无可厚非。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封闭系统,无论它的界面有多不友好,无论它的功能有多累赘,用户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受着,因为你别无选择。直到1991年10月5日,一位来自芬兰的20多岁年轻黑客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正式宣布Linux系统的诞生,并向全世界开源,打破了从前技术世界封闭的格局。谁也没有想到,Linux竟然成为Windows、苹果等封闭系统的克星,永远地改变了软件世界,影响了未来商业的格局,让微软多年独家垄断PC操作系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虽然Linux系统第一版由托沃兹本人完成,由于是开源系统,每年都有超过4万人参与开发Linux系统,如果给这些开发者发工资的话,每年大约需要50亿美金,开源技术非常智慧地借用全球顶尖人才,开创了一条非常高效的技术创新之路。如今Linux的全部代码中,托沃兹最初的贡献还不到1%,真可谓是“1%的贡献,99%的收获”。今天,这个100%开源的Linux系统几乎统治服务器操作系统,特别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iOS取代了微软的地位,而基于开源技术的安卓系统更胜一筹,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基于开源的Linux系统,谷歌发展了安卓和Chrome OS的PC操作系统;现在,谷歌又开源了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系统TensorFlow平台,该平台是一个数据库,任何专业人员和计算机专家都可以利用这一专业软件架构数据分析系统,让机器学习,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应用。“开源技术”是AI非常重要的选择之一,谷歌公司倡导“开放世界,源自分享”,把安卓系统、计算资源和算法开放,打造全社会共享的生态体系,他们在全球有500多个开发者社区,仅一个对话式界面的API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就有超过6万名开发者在使用;中国科大讯飞的AIUI开放平台上,开发者数量已超过25万。
曾经全球最受欢迎的I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是市值4600亿美元的微软公司超过5万名世界上顶级软件工程师的杰作。可是,用户必须捆绑式购买IE浏览器,即使有问题你也不能修复,因为这是一款“封闭”软件,你根本看不到基本源代码,你只能祈祷买到的下一款改进版中解决了这些问题。正是这种封闭属性,帮助微软的利润最大化,却把IE浏览器推进了“死亡谷”,IE的市场占有率由95%直线滑落到5%左右,被开源的谷歌浏览器Chrome所替代。

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依靠封闭和垄断来谋取利润最大化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一些人抱着封闭的思维来做互联网,认为互联网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由于口口相传的病毒式营销和从众心理,使得行业领先的品牌可以在短期内影响大批用户,然后马太效应发生,后来者再要追赶,将变得非常吃力。为了保住自己的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不愿开放自己的数据,分享自己的经验,结果常常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分享和共赢。比如:很多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做自己的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各企业之间却互不开放数据,甚至对用户也不开放,可只有单一品牌样本的数据是“大数据”吗?这些充其量只是海量数据的样本有多大价值呢?封闭的思维让很多企业的数据大幅度贬值,信息和数据具有时效性,并不是你手里的数据越多价值就越大,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大数据分析的专家,他们手里的数据只是一些不完整的“鸡肋数据”。IBM院士杰夫.尤纳斯认为:对当今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来说,政府的很多统计数据、经济模型和法令法规都太慢了,“你会穿过街道去取5秒钟以前的信息吗?”完整性和及时性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条件,对大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很多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十分初级的阶段。
的确,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任何人都可能在互联网上建立和推广自己的网站或者App,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非常容易。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来连接客户,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听起来是一个完美的主意。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思维,用“封闭”的理念做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创新,很可能把新模式引入一条死胡同。
某工程机械互联网维修服务平台采用线上下单,线下服务,在南方某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局部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依托了当地一家代理商的资源,由于代理商是这家平台的主要投资人,他们把所有的服务资源(客户、技师、配件、车间、工具和技术资料等)都开放给了服务平台。问题是,这种局部的“成功”能否复制呢?显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区域,最简单、快捷的扩张方法就是与当地的代理商合作。如果某家代理商看好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一起合作开发后市场,用多品牌服务和互联网提升连接客户的效率,就能改变后市场赔钱的困境,增加后市场的盈利能力。
联合很多代理商迅速把后市场做大做强,并整合不同品牌的配件、服务和技术资源,形成集成效益,这原本是个很棒的主意,其结果能在供应链采购时形成批量效益,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可惜,这家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管理层却不愿意其他代理商入股,觉得有一天如果平台融资上市了,让这些代理商分享财富增值的红利太亏了!这显然是在用“封闭”的思维来做“互联网创新”,只想利用别人的服务资源,却不愿分享互联网创新带来的红利,别人为什么要跟你合作呢?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今天的商业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尽管如此,开放还是封闭仍然是当今科技和商业中讨论一个重要话题,从微软的比尔.盖茨到苹果的乔布斯,从小米的雷军到乐视的贾跃亭,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关键不是企业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而是他们对待用户的态度,在越来越开放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中,通过狭隘的封闭和垄断从客户那里获取高额利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还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最终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软件市场“巨无霸”微软公司IE浏览器的遭遇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最好的警示,正如《未来地图》一书的作者吴霁虹教授所言:“利他=利己,分享=获得,选择=进步,是成功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