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11月17日

(2013-11-17 14:42:37)
标签:

科学纵横谈

文化

太极粒子波PK波粒二象性

古有:“道法自然,久藏玄冥”之说。中国的太极/阴阳论(学说)是一把解开宇宙的密钥,属于东方哲学。自然科学史表明,物理学研究的归属必然导入哲学的范畴。盖瑞·祖卡夫(美)曾经说过,“忽略物理学与东方哲学的相像是愚蠢的”。

光的波动说曾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波粒二象性早已被写入中学教科书中,可是,物理学家对其认识却屡经周折,历经无数坎坷。从牛顿(光的微粒说代表)与惠更斯(光的波动说代表)争论算起,历经三百余年。到托马斯·杨光的干涉实验,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在双缝实验中会产生干涉现象。到此,光的波动说暂时占据上风。麦克斯韦(约1862年)说,“我们必须承认,光本质上也是一种电磁现象”。后来,麦克斯韦用了四个方程,从理论上导出电磁波的存在。光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电磁波,被广大物理学家们接受。到此,光的波动说占据统治地位。

光的微粒说又被复活了

普朗克开创量子新时代。为什么人们都说火是红热的呢?为什么钢被加热的时候,最初发红光,继而发黄光,最后发白光?普朗克将热学与光学相结合,对该现象作出了解释。普朗克认为光波是具有统计意义的,而是不连续的。普朗克是一位正统的物理学家,喜欢从基本原理导出物理学原理,他完全相信数学,只要方程告诉他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别人怎样考虑无所谓。他洞察到应该采用与热力学家处理热类似的方式来处理电磁辐射。为使方程在数学上成立,普朗克将每个电磁单元的能量写成与频率成正比的形式,即E=.其中E是能量,ν是光的频率,h是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这些单元称作“量子”,在拉丁语中是“多少”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解释说,能量的发射与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呈现出“一份一份”似的,就像发射具有能量的炮弹,频率与炮弹发射的密集程度相关。普朗克由此开辟了量子力学新时代。

爱因斯坦与光电效应。人们发现,当紫外光照射到铜片上时,就会产生电。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电效应还是一个谜。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解释光电效应的独特方法,正是这项工作,而非相对论,让他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奖。受普朗克早期采用量子对热原子能量进行计算的启发,爱因斯坦猜想光也是以能量体的形式存在的。他完全借用普朗克对量子的数学定义,也就是由普朗克常数连系起来的能量和频率的比例关系,不过却将其应用到光的研究上,而非研究原子。爱因斯坦采用能量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也称光子)的思想,他指出光即是连续的波,光也是粒子流。

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的建议不仅有争议,而且还提出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观点: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自麦克斯韦方程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光是波,能绕过障碍物,发射衍射、反射和干涉现象。现在,爱因斯坦却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指出光也是光子束组成的。他认为,“能量子穿过物体的表层,有一部分转化成为电子的动能。最简单的情形是光量子将其能量全部转移给某个电子。”(1905年)。

物理学家曾经设计出很多巧妙的实验,来发掘其中的奥妙,并希望能够发现光的本质。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尝试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这些设计许多都是在杨氏双缝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所不同的只是增删了某些部分。

物质波的提出——展现“柳暗花明又一春”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1924年,年轻的法国学者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思想(包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即物质粒子也能表现为波。他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波长,也就是说波粒二象性是普遍存在的。德布罗意的观念是说,凡是物质皆有与之“对应”的波。这个观念不只是哲学的思维,而且已经是数学上的思维。德布罗意运用简单的普朗克方程式和爱因斯坦方程式,构成了他自己的方程式。λh/mν 。这个方程式决定“对应”于“物质波”的波长。方程式说的事情很简单,粒子的动量越大,起对应的物质波的波长就越短。

德布罗意提出这个假说才不过两年,实验者戴维森及助手格默就在贝尔实验室以实验证明了这个假设(电子的衍射实验)。此后,德布罗意和戴维森双双获得诺贝尔奖。不过,物理学家仍然要解释为什么波是粒子,而且还有解释为什么粒子是波。

康普顿的散射实验——电磁波具有粒子特性

1923年,康普顿进行了全世界第一次亚原子撞球游戏。他在这个过程中证明了爱因斯坦建立17年之久的光粒子论。他的实验在概念上不难,只要对电子发射X射线就可以。我们都知道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它却像粒子一样敲击出电子。康普顿测量电磁波——X射线——的频率之后,证明电磁波具有粒子特性。当然,“粒子”是没有频率的,波才有频率。

玻尔与他的“互补假说”

互补”是玻尔发展出来的概念,用以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互补论”说,波性和粒子性是互相排斥的,或者说是光的互补项。两者虽然总是互相排斥,可是要了解光却缺一不可。两者总是互相排斥,是因为光如其他任何东西,不可能是波同时

小结:

光具有波动性——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光具有粒子特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光电效应实验。

康普顿散射实验——证明电磁波具有粒子特性。

德布罗意波——物质具有波的特性,如电子即是粒子,又有波的特性。

甘永超与“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

1994年,年轻的中国学者甘永超基于严谨的数学推理而完成了“经典电磁场按光子的对应分解”,在理论上提出电磁场具有粒子特性。想想看,1924年,康普顿散射实验,证明X射线(电磁波)具有粒子特性。如果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甘永超的理论思想是立足于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甘永超从理论上,以严谨的数学证明了,可以把“一团电磁波”看作是一系列“电磁基波”的叠加。而每一个“电磁基波”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都能与一个相应的光子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分别对应相等。一旦在“光子”与“电磁基波”之间建立了这种对应关系,只要将“一群粒子(光子)”中的每一个粒子都变成一团与之对应的“电磁基波”,那么这些“电磁基波”的叠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那团“电磁波”,反之,将“一团电磁波”中的每一团“电磁基波”都变成与之对应的“光子”,那么,这些“光子”的集合也就是我们所需要变成的那群“粒子”了。

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理论:

一,甘永超狄拉克1927年所做“经典电磁场按模式分解”进一步推进到“经典电磁场按光子对应分解”,在“经典电磁场”与“量子电磁场”之间建立起一种基本单元的对应关系,使每一个“电磁基波”的能量、动量甚至角动量都能与同频的光子能量、动量甚至角动量分别对应相等,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二,甘永超在“经典电磁场按光子对应分解”的基础上揭示了与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相并列的“第三种波粒二象性——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的粒子性”。

三,甘永超理顺了“三种波粒二象性“之间的“π型结构关系”,完美而又和谐地统一了这“三种波粒二象性”,从而,揭示了微观客体的“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这是比“光的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更高层次的理论,蕴含着物质世界的更深刻本质。在这里,“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仅仅是“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的两个分支。据此,还可以推测“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单元——太极粒子波”的存在

东方欲晓认为,“太极粒子波”(本质上)就是“太极/阴阳”的展现

古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之中,有阴阳”,之说。这是中国古代贤人对哲学的宝贵贡献。“π”结构,可以了解为,三种不同的“事物”共存。用太极/阴阳论解释,就是“一”字打头(蕴含太极之意),然后,左为“丿”(),右为“1”()。

一,第一种波粒二象性,即光子的行为。

“光子”,来自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显然指的是,它的粒子性(太极)。太极之中有阴阳,又是说明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兼有电和磁的特性,电磁场包含变化的电场和随着变化而变化的磁场,二者互相垂直。光(电磁波)相等于太极,电场相同于“阳”,磁场相同于“阴”。“阴”与“阳”互动,就形成“波动”着的连续的波。

简言之,光波实际上是由电磁波(电场和磁场藕合得到的波)的震荡,二不是固体颗粒的震动引起的。

二,第二种波粒二象性,即实物粒子,如电子的行为。

电子不同于光子,它有质量,人们习惯的认为,电子就是一个非常小的质点。可是电子具有波动性,又像一种连续的波,怎么回事?其实,粒子物理学研究发现,单个的电子在行进中,有放出“虚光子”(膨胀),又有收回“虚光子”(收缩)的行为,我们把“膨胀”视同为“阳”,而把“收缩”视同为阴。电子的波动行为,实在是阴阳互动(交替)的结果。

三,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即电磁场具有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实验证明X射线——电磁波具有粒子特性,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当然也有粒子特性,更何况,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理论都认为光具有粒子特性。

四,中微子的震荡行为。

中微子在行进中,会发生震荡。就像一个钟摆,在行进中不停的换“相”,我们把不同的“相”,用熟悉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不停的进行“阴”、“阳”转换,这是宏观上所描述的“波”。

因此,可以说,“太极粒子波”是解决“三种波粒二象性和谐统一”之疑难问题的密钥。

                                                        (文/郑春学  2013-11-16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