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原的思考——“太极粒子波”

世界本原(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亘古不变,极具魅力的话题。在古代中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周易》——上古的伏羲画八卦,中古的文王演《周易》,下古的孔丘作《易传》,都是为了探求世界的本原与奥秘。
1905年爱因斯坦揭示了“第一种波粒二象性”(波与粒子是完全平等的)。
1923年德布罗意揭示了“第二种波粒二象性”(粒子在运动上具有波动性)。
1994年甘永超有揭示出“第三种波粒二象性”(波在结构上具有粒子性)。
它的核心思想是:
一,
二,
三,
四,
笔者对“太极粒子波”的深度解读是,“太极粒子波”——就是太极(粒子)中的阴阳互动。
诸如:
●光子,经典物理学解释说,它既是粒子也是波,波与粒子是完全平等的,属于第一种波粒二象性。然而,物理学最终揭示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经典电动力学认为,电能生磁,磁能生电。电磁波则是电与磁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光子(太极/粒子)的内部结构,则是阴阳在互动(电与磁),形成波。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的是,粒子与波是一体,而不是互变(与其他解读文章不同,如易子先生认为,是粒子在行进中表皮在不断膨胀与收缩,从而形成波)。
●电子,是有质量而又具有电荷的粒子。1923年年轻的法国德布罗意由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出发,他大胆地把这种两重性推广到物质客体中去。1924年在他的博士论文《量子论研究》中,他全面论述了“物质波”理论。德布罗意把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思想加以扩展。他认为,实物粒子(如电子)也有物质周期过程的频率,伴随物体的运动也有由相位来定义的相波即德布罗意波。后来,被物理学家接受,并解释为“物质波”。
“物质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德布罗意提出的“相位”来定义的相波,一直没有被重视。这里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解释。
△
△
如果,把收缩当作阴,把膨胀看成阳,它仍然是阴阳互动的结果,从而形成波。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不同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但都是阴阳互动的表现,这就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们的统一性。
●
请看,1923年康普顿的散射实验。X射线是一种波,在实验中,令人惊奇的是,它却像粒子一样敲击出电子来。换句话说,它的行为就像粒子一样。譬如说,X射线射出以后,若是与电子擦碰,那么X射线只是稍微偏离路径而已;可是若与电子正面相撞,那么就会偏离很严重,这时的X射线就会丧失大量的能量。康普顿只要测量X射线碰撞前和碰撞后的频率,就可以告诉我们X射线丧失多少能量。结果是,射线射出后的频率比撞击前低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所以康普顿的射线撞击电子就好比撞球互撞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散射。
可见:道、法、自然——阴阳合一——世间的一切——宇宙的本原
用太极/阴阳学说来看,小极之中(微观粒子)有阴阳,粒子运动时,由于阴阳互动,就会产生波,每个基波对应着一个粒子。
●
历史上,任何一种物理学假设、假说,如果未能用完美的数学公式、方程式来表述,就只能停留在猜想或假设阶段。上个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量子理论中,第一个采用了数学描述——矩阵力学。1925年海森堡鉴于玻尔模型存在的问题,绝然抛弃原有的原子模型,二着眼于观察发射光谱线的频率、强度和极化。利用矩阵数学将三者从数学上联系起来,从而提出微观粒子的不可观察到的力学量,如位置、动量应由其所发光谱的可观察的频率、强度经过一段运算(矩阵法则)来表示。海森堡所开创的矩阵力学与其后薛丁偔开创的波动力学具有统一性,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力学。
我国科学家甘永超教授,提出了新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有被称为GAN矩阵与GAN转换)请看:
http://s16/mw690/5c46ae6atx6BnNPkwlV7f&690
这个甘永超公式能够把波和粒子之间的关系,用一种精准的数学公式把它表达出来,是用等号连接起来的。人们一说到波粒二象性时,就会想到有时表现是波,有时又表现是粒子,那么波和粒子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甘永超采用的是三个矩阵:一个波矩阵、一个粒子矩阵,再一个是变换矩阵,把波和粒子联系起来。把波矩阵经过甘矩阵一变换,就变成了粒子,这就说明了波和粒子是一个东西。